衛生署日前公布九十五年國人十大死因,意外事故為第五,其中車禍占近六成,台灣車主不重視安全配備,導致車禍死亡率是日本的三倍。
據今年的調查發現,車主在購買汽車時,前五大考慮因素依序為價格、性能、省油、外觀,安全性僅排名第五,調查還發現,百分之八十六點五的車主認同氣囊重要,但只有百分之五十四點八實際擁有氣囊。調查報告認為,台灣車主雖然重視安全配備,但受到產品選擇性和預算限制,距歐美標準尚有一段差距。
目前八十至一百萬元的國產車大多僅有兩顆氣囊(前座雙氣囊),有些品牌旗艦車賣到一百四十多萬元,也頂多增加前座雙側邊氣囊,但相同價位的進口車,氣囊甚至高達九顆氣囊,顯然購車預算不是決定性因素。
產品選擇才是原因。美國一九九八年已明令前座雙氣囊列為標準配備,歐洲國家更規定六顆氣囊列為標準配備,明年起增為八顆,氣囊已接替防煞車鎖死系統(ABS)成為先進安全配備的代名詞。台灣近兩年出廠的小車,逐漸把前座雙氣囊列為標準配備,但售價拉抬到五、六十萬元,可是,同樣六十幾萬元的進口小車,有些氣囊多達七顆,那麼國產車「貴」在那裡呢?
十幾年前,汽車規格分為「歐規」與「美規」,歐洲人作風實際,「歐規車」就是「不必有的配備,絕對沒有」,美國人喜歡享受,「美規車」配備豪華。當時「台灣錢淹腳目」,汽車界同時流行一個笑話,即有「台規」車,台灣人財大氣粗,無論什麼配備都裝,但當時氣囊尚未發明。
如今氣囊發明了,可惜景氣下滑,但台灣人「財不大」仍「氣粗」,尤其號稱「台灣人第一勇」,雖然不裝氣囊,但仍什麼配備都裝,譬如衛星導航設備,台灣道路交通發達、路標明確,有多少時候需要衛星幫忙?還有,汽車裝電視幹嘛?開車看電視分心,容易出車禍。
雖然氣囊也有缺點,強大的衝擊力可能造成傷害,但美國醫院急診室統計,在氣囊普及前,送到醫院的車禍傷患,有相當大的比率是肋骨斷裂、挫傷,原因幾乎都是直接撞擊方向盤造成,如今這方面的受傷減少很多了。台南縣上個月發生一件車禍,一輛轎車跌進溪谷裡,因車上八個氣囊全開,車上四人幾乎毫髮無傷。
希望車商、消費者都能有認識,不要裝了一堆有的沒的裝備,卻不把安全配備放在心上,義和團式的「台灣人第一勇」心理,是無法保命的。
陳志光(台南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