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統計處昨指出,「內需的最壞時間已過」,國內經濟活動幾乎恢復正常水準,其中,5月餐飲業營業額619億元,較4月大幅彈升29%,是有史以來的最大月增幅,與去年相比雖仍年減8.7%,也大幅優於預期,顯示餐飲業漸走出谷底陰霾,預估6月有機會終止負成長。
統計處原先預估,5月餐飲業營業額年減18%至年減15%,不過,隨國內疫情趨緩,民眾生活逐步回歸常軌,實際統計結果大幅優於預期。
其中,餐館業年減7.1%,明顯比2月至4月的雙位數減幅收斂,且大幅月增33.5%,漸次走出谷底陰霾,飲料店業的衰退幅度也同步收斂。
不過,由於各國持續邊境管制衝擊空廚營收,5月外燴及團膳承包業仍大幅年減32.8%。
統計處預估,6月餐飲業營業額的跌幅將會繼續收斂,甚至有機會終止負成長,預估年減3%至持平;不過,並計前五月將近一成的跌幅,第2季仍然跌深難補,預估年減11%至10.1%;上半年則是年減8.8%至8.3%。
零售業方面,5月的營業額為3008億元,年減5.8%。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分析,雖然隨國內疫情趨緩,消費人潮逐漸回流,但國際觀光客仍然大減,整體消費力道尚未完全恢復所致,不過,年減幅也已明顯縮小。
王淑娟預期,6月批發業仍會持續負成長,預估年減5%至2%;並計前五月後,第2季預估年減4.3%至3.3%;上半年則是年減1.2%至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