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自費自假前往烏干達當義工。圖/陳英詔提供
陳英詔是少數願意出診的醫生。圖/陳英詔提供
文/朱莉雅
「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於2002年效法宣教士的精神,以聖經「一粒麥子若死在土裡,就能結出無數子粒……」為本,成立老人日托站,提供活動、學習、送餐、居家服務。
其後,因看到隔代教養問題嚴重,便積極培訓國小故事媽媽進入校園,引進國中生生命教育課程,減少後山青少年社會問題。後來又見到其他縣市需要,於是陸續在花蓮、宜蘭、台北、新北、台南、屏東等縣市提供此一服務模式。
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表示,早期認為:老人一生病,就只能在醫院接受治療;一旦失能,就只能移到安養機構照顧。然而,老人的需求並不只是醫療,他們是人,有食衣住行及情感的需求,如何更人性化的安老,是每個人都期待的。
但實際面對照服工作,台灣醫師大都待在醫院裡,行動不便的長者,就醫費盡工夫。「有位長輩需要用推床才能行動,又住在偏遠山上,子女必須配合長照交通車接送,每次就醫家屬都要耗上一整天,艱難之餘只好減少回診、復健的次數,最後長輩就永久失能了。」
如今,因為陳英詔醫師願意四處奔波,為行動不便的長者診療,甚至提供居家護理所醫療支援、居家醫療等服務,「病人變幸福,醫師卻辛苦了」。但由於交通往返耗時,陳英詔一天頂多去8個案家服務,手上僅約有55個在宅醫療案例。
雖說每天能服務的個案不以量取勝,陳英詔服務內容狀況頗多,不僅是平常的慢性病藥物整合、傷口換藥、壓瘡清瘡手術、輸血治療、打點滴及施打抗生素,還有最重要的居家安寧照護,支援家屬生命末期的照護。「在宅醫療應該擔任更積極的角色,而不僅限於開藥。有些小手術,治療不過半小時,其實沒必要勞師動眾去醫院掛急診,浪費醫療資源。」
雖然在醫療進步的日本,也只有10%的醫師投入在宅醫療,但陳英詔並不氣餒,願意從自己慢慢開始起步,希望日後有愈來愈多醫生加入,串連出一個結合照護跟醫療的長照模式。「我希望在宅醫療能夠照護老人,支持他待在想待的地方,直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