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一日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歷經七個月調查,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發布事實資料報告。圖╱杜建重
去年十月一日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歷經七個月調查,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發布事實資料報告。圖╱季相儒

【本報台北訊】去年十月一日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造成六名外籍漁工罹難,十二人輕重傷。歷經七個月調查,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發布事實資料報告,完工二十一年與主橋結構相關的維護工程僅進行三次,還是擦油漆與鋪瀝青。
運安會另外亦發現部分鋼索發黑鏽蝕,恐與橋梁斷裂有關,卻未被列在檢測項目之中,且明明按照規定每兩年應做一次橋梁檢測,卻自二○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後未再做過橋梁檢測。
南方澳跨港大橋由台灣省政府交通建設基金經費支應,宜蘭縣政府代辦施工,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七日開工,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複驗完工。
五年保固期內維修由宜蘭縣政府進行,保固期滿後由基隆港務局港澳分局繼續進行維修。該橋五年保固期內由宜蘭縣政府進行維修,保固期滿後由基隆港務局港澳分局繼續進行維修。
檢測權責畫分 恐有模糊地帶
按照運安會調查,二○○五年到二○一九年有六十項橋梁維護工程,但與主橋結構相關維護僅有二○一九、二○一○年共二次油漆,和二○一七年一次鋪面工程。另二○○一到二○一六年宜蘭縣政府共辦理七次南方澳大橋定期檢測作業檢測,等於後面三年港務公司都沒有做檢測,不符合法規規定,權責畫分上恐有模糊地帶。
運安會專任委員郭振華說,調查後也發現瀝青鋪面是原來兩倍,分布也不均勻,最薄之處九點六公分、最厚之處十七公分。運安會主任調查官王興中更直言,增加厚度就是增加重量,疑會增加橋梁乘載負擔。
郭振華還說,一一拆開十三條鋼索及上下錨頭,發現部分鋼索及錨頭出現生鏽、鏽蝕情形,而這些情形以目測檢視根本無法看出來,更何況先前從未檢測過這部分。
部分鋼索、錨頭 發現鏽蝕
不過因為南方澳當地空氣鹽分高,錨頭與鋼索兩種不同金屬接觸鹽分後,容易產生生鏽及鏽蝕情況,是否因此造成橋梁斷裂,郭振華說還要進一步分析。至於斷幾條鋼索橋就會斷,也還要做後續力學模擬,僅說橋面可以乘載三千五百公噸。是否按圖施工同樣要視後續資料比對才能確認,最終調查報告草案預計八到九月出爐。
對此,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說尊重報告,不夠好的地方會持續努力,不過他也說港務公司自事發後就不斷檢討,國際港轄區內橋梁座也已全面檢測。至於外界關心的懲處名單,他說預計一周內就會提出上呈交通部。
按照先前港公司所說,行政懲處不會只針對基層,高層若有責任也會予以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