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表示,今年從四月二十五日高雄發生第一起小虎鯨集體擱淺,至五月三日,已陸續在高雄和嘉義接獲十七隻小虎鯨擱淺通報,其中十五隻死亡、一隻游回大海、一隻仍在成功大學海洋生物與鯨豚保育中心照護。五月一日桃園另有一隻糙齒海豚活體擱淺,後送基隆市八斗子照護站,不到二天不幸死亡,解剖發現有胃潰瘍等許多病變,甚至還有塑膠袋。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表示,鯨豚擱淺的兩大原因是「受傷」與「疾病」。受傷可能因為船舶、漁業、海洋廢棄物等人為活動影響,疾病可能是天然環境、個體因素,或者是海洋汙染。遇到鯨豚擱淺時,提醒民眾不要貿然處置,而是第一時間通報一一八海巡署,轉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網專家進行專業判斷。
海保署指出,台灣人每年使用一百五十二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六百多個,當中只要有百分之一不慎遺落海洋,就有一億五千個塑膠袋可能造成鯨豚海龜等各種海洋生物誤食。
海保署呼籲民眾能夠少使用塑膠袋等各種一次性塑膠製品,也許就有機會減少幾隻海豚因此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