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有部分小孩,動不動就哭鬧,語言理解和表達,明顯比同年齡孩子落後。署立新竹醫院復健科主任林樞寰表示,這種情形是因缺乏語言環境刺激,導致溝通出問題。
林樞寰說,有位兩歲半的孩子,因為動不動就哭鬧,到醫院求診後發現,他不太能溝通。
林樞寰表示,由於這個孩子活動力旺盛,總是跳上跳下,常常大人已經累垮了,他還不覺得累,讓媽媽傷透了腦筋不知如何教導孩子,於是到醫院的早療評估中心求診,經評估後發現,他的智力、聽力皆正常,只是可用於溝通的語彙並不多,表達能力比同年齡孩子低。
林樞寰經追查發現,這個孩子有部分是缺乏語言環境的刺激。雖然孩子是母親親手帶,但愛乾淨的媽媽把家裡打掃乾淨後,已經沒有力氣和孩子多說什麼了,只要孩子能自己玩,不吵她就行。而爸爸在外地工作,平常和小孩說話的機會也不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呢?
林樞寰指出,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原因包括有先天性及後天環境的因素,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很重要,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在不斷的聽、不斷的練習中慢慢成熟的,更何況語言發展是有敏感期,錯過了,補救很辛苦、很困難的。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較同年齡孩子落後,應該儘早接受評估,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早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