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最特別的是用在地的紅繻米、黑糯米及白糯米等製成的「咪咪飯」(圖/王思慧),只用簡單的鹽巴和油,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彈牙的糯米愈嚼愈香。
【本報花蓮訊】紅糯米是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傳統作物,富含維他命A、E、胡蘿蔔素、蛋白質等卻不易種植,每年僅七月收成一次,雖然比一般稻米更能抗蟲害,但收成時非常怕颱風,要是風災一來,一整年血本無歸。
為推廣阿美族文化與珍貴紅糯米,太巴塱部落就在紅糯米田前成立了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館內最特別的是用在地的紅繻米、黑糯米及白糯米等製成的「咪咪飯」,只用簡單的鹽巴和油,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彈牙的糯米愈嚼愈香。
另外,還能體驗紅糯米的酒釀,將酒麴和紅糯米一層層平均鋪在玻璃罐裡,帶回家放置一、二個月就可入菜食用。也可體驗將米搗成米糕製作成「都倫(俗稱麻糬)」,在阿美族傳統文化中,是在重要節慶時刻,才會製作品嘗的珍貴食物,運用杵臼及節奏性的敲打,讓米成為Q彈可口的麻糬。如果剛好遇上紅糯米的採收季,還可以到田裡體驗一同割稻、捆草等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