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花蓮訊】農委會花蓮農改場自二○一八年開始,協助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復育黑芒紅米稻種「有毛的糯米」cilipeday,部落耆老八十二歲吳連妹阿嬤也投入。今年部落開始育苗及種植,並邀光復國小學生參與,從下田到餐桌上食物,讓古老品種代代相傳。
cilipeday意思是稻榖外殼上的長芒。吳連妹說,cilipeday很珍貴,以前只有在結婚喜慶或祭儀才能嘗到,但十五歲後就沒吃過了,因為管理、收割及打穀很麻煩,族人漸漸不再種植。
這種米的味道香氣十足難以忘懷,阿嬤保留一些種子,堅持每年種一點,近年因體力無法負荷沒種,一直放在冰箱裡。她感謝農改場及朋友的協助,讓cilipeday重新在部落生長,後代子孫才能嘗到這個好味道。
農改場委託陳美齡及鄭惠敏輔導老師,陪伴耆老喚醒記憶、查找參考資料,找出與記憶中最接近的滋味。為拓展古來種陸稻的應用,輔導老師也陪同部落族人,到農改場打樣中心諮詢加工方向,並學習利用中心的設備,以cilipeday米開發打樣出玄米茶及米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