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港媽割肉治病 底座有證據

江俊亮 |2020.03.20
3914觀看次
字級
魍港媽祖特徵是臉型為瓜子臉、身體較長、神情威嚴、座椅較小。 圖╱太聖宮提供
魍港媽祖座底有一個窟窿,印證媽祖「割肉治病」的民間傳說。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台灣早期醫藥不發達,民眾若遇到疑難雜症,會跑到廟裡請神明幫忙治病。嘉義布袋魍港媽祖神像經考證為明朝雕刻,神像底座的木材被削去當藥引,久而久之形成窟窿,印證了媽祖「割肉治病」的民間傳說。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表示,布袋鎮好美里是一個古老漁村,古名「魍港」、「蚊港」,當地太聖宮供奉的媽祖,就稱為「魍港媽」或「衙門媽」,是在地漁民的守護神,也是政府鑑定為全台唯一明朝雕刻的媽祖神像。

移請至砲台 荷蘭人參拜

許有仁指出,魍港媽祖是明朝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來台屯墾,從中國大陸福建莆田湄州祖廟恭迎到台灣,原本奉祀在布袋魍港天妃宮。後來,荷蘭人據台(一六三四至一六六一年)期間,魍港天妃宮遭洪水侵襲,荷蘭士兵將媽祖神像迎至當地的青峰闕砲台供奉,因此魍港媽祖又有「衙門媽」的稱號。

這尊「魍港媽」雕工作法與其他廟宇媽祖神像不同,一九九四年間,成功大學教授石萬壽就提出「魍港媽」是湄洲來台最早的媽祖金尊的看法,但因當時缺乏有力證據,且各界看法分歧,因此當時並未受到政府認證。

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提高,去年由逢甲大學教授李建緯率領團隊,以科學、藝術等層面分析考證,證實魍港媽祖神像屬於明末製品,且保留原始工藝製作風貌,並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

許有仁指出,魍港媽有「割肉治病」的傳說,相傳民眾若有急難病症,經乩童指示後,削取媽祖神像座底一小薄片木材當藥引,和藥煎服之後,患者總能治癒,久而久之,神像座底就形成一個窟窿。

對此,李建緯教授證實,魍港媽祖神像座底的確有一個窟窿,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削片治病」是常見的民俗療法,也印證媽祖「割肉治病」傳說。

科學考證 國家重要古物

魍港媽祖高五十四公分,特徵是臉型為瓜子臉、身體較長,神情威嚴、座椅較小,與清初後的媽祖神像造型不同。經科學儀器檢測後,證實其為整塊樟木雕成,神像上的礦物彩至少有四層,考證為清代以前的工藝手法。

李建緯指出,這尊連座神像,媽祖端坐在無圈背的凳椅上,呈現兩手交握的「朝天體」手姿,是標準的明代命婦形象;頭戴冠冕,也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身披的雲肩、大袖衫、霞帔與玉帶,完全符合明末清初天妃的造像風格。

根據廟誌記載,太聖宮於一九三四年因颱風襲台,造成八掌溪改道,太聖宮被洪水沖毀,魍港媽祖金尊由民間輪流奉祀;直到台灣光復後,才由村民重建小祠供奉,並於一九七二年重建,一九七六年安座。當地流傳的「割肉治病」傳說,也深植民心,印證魍港媽祖的慈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