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11日宣布,為避免武漢肺炎污名化特定地理位置,正式將武漢肺炎命名為COVID-19,並表示疫苗可能在18個月內備妥。示意圖/unsplash
【本報訊】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昨(11)日宣布,為避免武漢肺炎汙名化特定地理位置,正式將武漢肺炎命名為COVID-19,先以當下可以使用的武器(藥物)對抗病毒,第一批疫苗可能在18個月內備妥量產。
根據《中央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應病毒疫情,自昨(11)日起一連2天邀請全球約400名專家舉行全球研究及創新閉門論壇,有些親自到日內瓦現場,有些以線上方式進行。
譚德塞11日上午開幕致詞表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對全球各地構成「非常嚴重威脅」,並呼籲各界分享病毒樣本,加速研發藥物與疫苗。
11日下午世衛召開病毒疫情記者會,譚德塞宣布這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他說明,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
譚德塞表示,根據世衛、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準則,名稱必須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物種、個人或特定族群,但又需與疾病有關。
《中央社》報導,譚德塞強調病毒名稱很重要,要防止其他名稱不精確或帶來汙名化的問題。自從這種起源自中國武漢的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世衛在正式命名方面一直非常謹慎,以避免汙名化疫情起源地湖北省武漢市或是中國人民。
此外,譚德塞指出,開發疫苗與治療藥物是一項重要議題,但需要時間,預估第一批疫苗可能在18個月內備妥。世衛表示,這次會議成果不是要對每個問題都有立即答案,而是進一步探討問題本質及回應方式,希望全球團結應對,這正是多邊主義的本質,對當前世界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