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代有「東洋第一」美名,吊運阿里山原木的起重機「天車」,連日本親王來台都要去參觀。製材所三年前整修時發現地下動力設備遺構 (圖/江俊亮),由林鐵文資處保留遺構原貌,今年開放作為教育展示之用。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代有「東洋第一」美名,吊運阿里山原木的起重機「天車」,連日本親王來台都要去參觀。製材所三年前整修時發現地下動力設備遺構 ,由林鐵文資處保留遺構原貌,今年開放作為教育展示之用。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林鐵及文資處)表示,嘉義製材所於一九一四年啟用,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轄下占地最廣的木材產業園區,當時採用歐美最先進設備,產程近乎全自動化,擁有「東洋第一」美譽。
因日本就戰敗投降,由國民政府接收營運的嘉義製材所,一九六五年製材單位相繼裁撤,嘉義製材所走入歷史,自此荒廢了半個世紀。政府為了保存文化資產,於二○一六年整修製材所,承包商依據一九四五年繪製的製材所內部配置圖,得知製材所有「地下動力設備」,於是以金屬探勘、人工試掘之後,果然在地下二米深的地方,挖掘出被遺忘半世紀的地下動力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