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60歲能讓人生意義更明確,那意味著年輕人還有無數的歲月可以展望。圖/unsplash
人活到60歲以後才開始覺得生命更有意義,那老年人將大有潛力可以發揮。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報導】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人要活到50歲才知道自己活著的生命意義和目標。美國的科學家最新研究則認為,應該是60歲才會知天命,知天命者幸福感最高,身體較健康。
古今中外人文墨客、凡夫俗子,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都曾思考過「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哲學家研究人生意義這一命題已經有數千年,現在仍然在繼續著。
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認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謂「知天命」,除了知道活著的意義和目標,也有人解釋為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思想越臻成熟,很多事已成定局,該順應天命,了解自己在人世中的定位,不再汲汲營營追求名利。
西方科學家則認為,要想知道活著的意義何在,要活到60歲才能知道答案。英國媒體《BBC》報導,根據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人們會覺得在60歲左右生活才最有目的,而且覺得人生富有意義的人,往往擁有更健康的身心。這是研究人員經過3年連續追蹤1000名年齡在21至100歲以上的人得到此一結論。
研究人員定期向受試者詢問:認為自己的存在有多大的目的?例如,研究人員會讓受試者對以下問題打分:「我正在尋找生活的目的或是使命」,或者,「我已經找到了一個滿意的生活目的」等。參加測試者可以從0到7分之間做出選擇,0分為絶對錯誤,7分為非常正確。
領導這個研究項目的加州大學聖迭戈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傑斯蒂(Prof.Dilip Jeste)表示,他們的研究顯示,人的健康與人生意義緊密相連。
傑斯蒂說:「那些覺得活著有意義的人,通常會比沒什麼意義的人感覺更幸福和更健康。」那些仍沒有找到生命意義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狀況和認知功能都比較差。也就是說,那些生活有明確目標和意義的人更開心長壽。這項研究沒有涉及宗教和神學等領域。

圖說:如果到60歲能讓人生意義更明確,那意味著年輕人還有無數的歲月可以展望。圖/unsplash
為什麼是60歲?傑斯蒂說,這一發現比較合理,因為20、30歲的年輕人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追求事業、建立友誼以及浪漫情侶關係上。40、50歲一般已經事業有成,多數人有家庭和子女。這一年齡組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和家庭壓力較大。
傑斯蒂指出,到了60歲以後,隨著退休、喪失親友以及健康走下坡,那些過去已有的生活目標顯得不那麼重要,人開始再次尋求生命的目的。
一位署名為illegitmi non carborundum(拉丁語)的60歲網友認為,雖然並沒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比之前更有意義,但稱自己60歲之後對生活更放鬆了,看待問題也更正面。與自己年輕時相比,在處理生活上的一些挑戰時更有經驗。
他說,當人活到了這個年紀,走過的歲月肯定多於剩下的歲月,所以也更理解「只爭朝夕」這個詞的含義,因此,面對生活要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態度。
傑斯蒂教授則表示,雖然生命的意義也因人而異,但是如果能對個人身份有所認同、建立良好的關係、有長期的目標以及利他主義的行為都屬於能夠很好掌握人生目的和意義的人。
幸福指數 哪個年齡最高?
《BBC》報導,無獨有偶,幾年前,英國也開展關於哪個年齡段的人幸福指數最高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5-79歲的人幸福感最高。
調查稱,這可能與這一年齡組的人大多數已經退休,經濟上比較獨立,身體尚可,有充足的時間和經濟手段享受個人時光有關。一旦超過80歲,人的幸福感急劇下降。研究人員說,這主要跟健康走下坡以及孤獨感有關。
刷新老年新概念 中年往後延長
隨著世界進入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人活到60歲以後才開始覺得生命更有意義,那老年人將大有潛力可以發揮。
英國專欄作家和記者卡米拉·卡文迪什(Camilla Cavendish)近期發表《不退休:10條獻給老齡化社會的建議》一書認為,老年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可怕。
卡米拉的新書全面刷新了所謂老年人的觀念。在書中,卡米拉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the「Young-Old」),讓人耳目一新。
新的概念認為,60歲至75歲不算老。卡米拉還提醒人們:我們並沒有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快速變老,而且你比你想像的要年輕。
卡米拉在書中採訪了各國頂尖科學家,反駁許多有關老齡化的禁忌。她表示,人們需要改變對50多歲、60多歲以及70多歲人的態度,認識到延長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正所謂今天的50歲就是新30歲一樣。
如果到60歲能讓人生意義更明確,那意味著年輕人還有無數的歲月可以展望。與此同時,那些「年青老者」們也更加成熟,活出真正積極樂觀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圖說:人活到60歲以後才開始覺得生命更有意義,那老年人將大有潛力可以發揮。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