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小學生必修本土語言已推動十八年,但因每周只上一節課,加上很多家庭平時不講,成效不如預期。為避免本土語言消失、促進傳承,年初實施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十二年國教課綱上路三年後,即一一一學年起,國、高中也要把閩、客、原民等國家語言列部定必修課,本意雖好,但學校憂心每周只上一節課,在升學壓力下恐難見效。
國教署組長武曉霞指出,十二年國教課綱這學年上路,國小必修選項新增新住民語,國中依舊列選修。初步規畫,一一一學年起,從國一、高一生逐年實施,比照國小從閩、客、原民等三種語言自選一種必修,每周一節課。
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認為,本土語言延伸到中學值得推廣,但成效不大,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及家長早已習慣說國語,本土語言缺乏使用環境及動機。他直言,台灣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每周學好幾節英語,很多人英語依舊爛,本土語言只學一節,恐難學到很「輪轉」。
閩南家庭劉女士擔憂這堂母語課是否會排擠到其他的課程學習,她認為,在升學制度如此競爭的現實下,除非有什麼配套措施,不然怕是很多家長不會贊成的。高中生羅同學表示,小學時母語課程是上閩南語,因為家人和同學平常都沒有說,學校教的也已忘得差不多了,他表示,現在高中生要應付那麼多考試,若再加上母語課,真想學好「恐怕也很難吧?」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則有不同看法,從保存語言的角度,母語教學向上延伸仍會發揮功效,至少讓家裡仍使用母語、有心想學的孩子,能延續學習,減緩母語式微;透過舉辦母語演講比賽、升學採計母語檢定等方式,也可鼓勵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