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界知名人士登琨艷,十七年來不遺餘力地保護上海蘇州河、黃浦江沿岸老工業區廠房,賦予老舊廠房新的藝術生命。
登琨豔可說是台灣建築設計師中的傳奇人物,一九五一年出生於高雄一個普通家庭,就讀農專,畢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登琨豔被台灣建築界名師漢寶德相中。於是,他當了兩年建築系的旁聽生,然後進入漢寶德主持的漢光建築事務所,自稱為台灣「最後學徒」。
一九八五年,登琨豔離開師門,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推出了「舊情綿綿」、「現代啟示錄」等後現代風格的設計,聲名大噪。一九九零年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一住就是十七年,做了很多精彩的設計,被人稱為「新上海人」。
給人孤傲自負感覺的登琨艷指出,前一陣子,上海同濟大學舉辦建築研討會,邀請一批專家學者,但把他排除在外。像他這樣子在上海已經居住了十七年的文化人,都無法被上海接納,上海人對外來客的包容性可見一斑。
登琨艷說,上海市政府自稱有七十六個創意產業,但絕對沒有包括他的創意產業,因為他並非大陸人士,被歸類為外來人士,外來人士在上海的功勞是不能被接受的。
不過,他自認,在他的推動之下,蘇州河畔、黃浦江沿岸一些老工業廠房受到保護,有了新的生命。對他而言,短期目標已經達到了。他不需要留下什麼大作品,只需要活在當下。
登琨艷作為一名城市建築師,他用自己的專業觀點去改變上海疏於保護文物的現狀,他稱這是「以身侍佛」。經過他不懈地努力,成功的例子包括蘇州河倉庫的保護,上海著名的杜月笙糧倉都成了登琨豔的工作室。
目前登琨豔全心全力投入於黃浦江沿岸十五公里的老舊工業廠房的保護,位在楊樹浦路二二零零號的上海電站輔機廠。
依照登琨豔的設計風格,儘可能地保留了上海電站輔機廠老舊的原貌,改造完成的上海創意亞太設計中心將保持既古樸又前衛的風格。未來凡是喜歡懷舊的藝術家可以到他的創意設計中心,不論畫家、建築師、設計師、廣告人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登琨艷以前在蘇州河畔的傑作,蘇州河畔倉庫,現在則成了一百多個各式各樣的文化工作室,聚集了一千餘位畫家、建築師、設計師、廣告人、影像藝術家等藝文工作者。由於登琨豔等一批有影響的文化人的努力,蘇州河畔倉庫成了上海一個活力四射的文化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