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寧去穴居部落教書,肯定不是一時衝動,她捨宿舍而住在農戶,白天代數學課,晚上幫村民推磨,動員中洞的成年男子外出打工,說服家長讓輟學的孩子們都上學。
白衣天使王東靈瞞著家人隻身來到亞洲現存唯一的「穴居部落」時,還不到三十歲。在這個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水塘鎮中洞苗寨,她不要工資,不取報酬,自願在那裡義務教書。
當地人叫她「穴居部落」的播火者。
不是一時衝動
她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中洞紀事》,就像是一部「美女與蠻荒」的現實版。中洞村是貴州最偏遠貧窮的地方,全村十九戶人家、八十七口人全住在一個溶洞裡,年均收入只有一百五十元人民幣,中洞裡的成人幾乎都有風濕病、關節炎,至今尚沒人活過六十歲。
王東靈是一位護士,知道這種苦後就決定一起承受,「孩子很可憐,吃不飽飯,希望多些人來幫助她們。」二○○三年王東靈來此之前,當地一、二、三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平均成績,只有三十分,代課老師的工資只有三十元,小孩都只有小學學歷,有些學生帶著午飯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才到學校,經常一整天沒飯吃。
做農活才有飯吃
有一天下午,王東靈問三、四年級的學生:「你長大了想做什麼?你最喜歡的人是誰?」讓王東靈感到吃驚的是,孩子們的答案居然驚人地一致:「長大最想做農活,最喜歡的人是爸媽。」只有做農活,才有飯吃;不喜歡爸媽就不得飯吃。這些回答刺痛了王東靈的心。
王東靈捨宿舍而住在農戶,白天代數學課,晚上幫村民推磨。以前,這裡很少有人外出,她到後,動員中洞的成年男子外出打工,說明家長讓輟學的孩子們都上學。「我威信很高,村民們願意聽她的。」
每個月的一千多元工資,她全都花在學生身上,哥哥來看她帶來一點米和生活用品,也盡可能地分給孩子們。王東靈說,她挺厭倦山洞裡的大人的,太懶;對其他老師的印象也不好,他們各有各的小算盤。「我來教書,肯定不是一時衝動。」她看到一些很醜陋的東西。有一次,別人捐贈了六大包衣物,結果縣裡把好的、能穿的全挑走了,大冬天的,有的小孩只挑到一條褲衩。
「我明白了,以後找人捐贈的東西,必定要親自發到小孩子手中。」
生命垂危的絕望
二○○四年七月,王東靈帶著孩子下山去趕集。三十多公里的山路,從早上五點出發,中午十二點到達了集市,給孩子們買了不少小禮物,回去的時候,精疲力竭的一行人坐上了一輛農用卡車,結果車翻了,造成一死二十五人重傷。王東靈傷得最重,被壓在了車子最底下。
王東靈生命垂危時絕望地對小孩子們說,「你們站起來,把我的手拉起來啊。」怕一鬆手,生命就會流走。王東靈被轉到大醫院住了五個多月後,回到河南三門峽家裡休息。
二○○五年三月,病癒的她離開中洞去另一個貴州山區—威甯縣龍街鎮木槽村教書。這個村莊位於海拔二千四百米的大山上,只有三十五戶,缺水,沒電,比中洞的條件更艱苦,全村兒童都已失學。
獨立製片人周彤拍下王東寧的故事,製作了《中洞紀事》,在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開幕式放映,觀眾看得流下熱淚。
王東靈的同事說:「在中洞住時間長了,肯定會精神崩潰———不光是物質條件艱苦,而且你連他們的語言也聽不懂,無法交流,那種孤獨感能把人逼瘋。」
他們覺得東靈這丫頭,內向,穩重,不愛化妝,連眉也不紋,有點兒空就看書,心中想法從不輕易向人透露。就連她的父母都摸不透女兒的心思。
洞中日月長
在周彤拍攝的《中洞紀事》裡,有一名外村的小學生羅泉龍,父親病死後,母親改嫁給鄰居,他和弟弟跟著爺爺奶奶一起住,心理陰影很重。王東靈第一次去家訪,帶路的羅泉龍怕老師知道自己家太窮,嫌棄他,半路上一個人跑了,第二次家訪,羅泉龍的爺爺去外面借了點包穀,給王老師做飯。東靈沒吃,她把哥哥來看自己時帶的十幾斤大米,還有蘋果和速食麵都送給了他們。
二○○五年三月,王東靈得到「年度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從此成為一個「慈善品牌」,她去到哪裡,教學條件就會得到加倍的關注、改善。她使中洞村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小學,不僅使本村孩子能上學,也使周圍十幾個山村的孩子們都能來此上學。
她更使中洞成了貴州貧困地區最熱的熱點。八十三歲的博德,從美國報紙上看到關於王東靈的報道後,主動來到中洞小學,這樣的個人志願者愈來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