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於楚漢爭霸後終於平定天下,在論功行賞封侯賜地時,酇侯蕭何所分封到的土地及城市特別多。於是立有大戰功的武將都不服的說:「我們這些人,金革鐵馬的打了幾百次的戰爭,立了多少的戰功,然而蕭何每回只在帳內高談闊論而已,功勞卻反而排在我們的前面,這是什麼道理?」
高祖說:「你們懂得打獵嗎?追殺野獸的是狗,在後面發號司令指揮的卻是人。你們的能力,只是能追捕到那些野獸罷了,是功狗!至於蕭何,則是功人啊!」大臣們聽了,便沒有人敢再說話了。
劉邦用這個「功狗功人」的譬喻,說明「運籌帷幄」的重要。由於漢高祖的知人善用,一舉獲得蕭何、韓信、張良這漢初三傑,使得本來崛起草莽的劉邦,終能逐鹿中原,贏得天下,這還全拜他「遠見」視野所賜。嘗言「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即是「遠見」的意思,《孟子‧告子篇》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深具「遠見」的看法。現在企業無不講求智囊團隊,活動運作無非集體創作,再加上顧問、軍師們的先知卓見,才能達到「立足台灣,放眼全球」的願景,就是因為「遠見」是致勝之道。
所謂「預防重於治療」,真正的神醫,應有治病於病發之初的功夫,才堪名醫,而偉大的人生,則要具備獨具慧眼的「遠見」,才能有成就!正確的遠見,需要學識培養、更需經驗輔助,才可事半功倍。所以古人買馬要看馬齒長短,買牛是看牛角環紋多寡,北宋蘇洵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指出月亮周圍出現光環,就要起風;柱下石墩濕潤,就要下雨了;而荀子說:「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說明一個人對未來預知的判斷力,都是憑著知識和經驗來的;難怪蘇軾曾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黃庭堅則云:「君子履微霜,即知堅冰至」。
《金剛經》中談到世間有五眼,所謂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可見佛眼是最具智慧的「遠見」,端從佛說的法語、所制的戒律,觀察的緣起,無一不顯現出「遠見」的光芒。孔子曾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於登上東蒙山便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會感到世界之小,因為當你胸懷大志時,眼前的短視小利,自然撼動不了你的雄心萬丈,其實具有「遠見」之人,何嘗不是如此,那麼凡事又何必多計較呢?
(斯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