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來源:Youtube/Me2/Orchestra: Bizet "Farandole"
編輯張睿杰/綜合報導
在英國有一個交響樂團,他們演奏起來不算整齊,有些錯音,也無法特別強調音色,這是一個由精神病患所組成的Me2 交響樂團Me2 / Orchestra,如果不說沒有人會知道團員們的真實狀況。團員們從14~80歲都有。指揮是羅納德.伯朗斯坦(Ronald Braunstein),他曾經擔任過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NSO)常任指揮。
圖說:Me2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布朗斯坦本身就是躁鬱症患者。
圖/中央社/ME2/Orchestra官網
時間回到上世紀的1995年,當時國家交響樂團進行新任音樂總監遴選,選出了已故指揮家張大勝擔任音樂總監,伯朗斯坦則是常任指揮,他是首位贏得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的美國人。但音樂總監與常任指揮與這兩個名詞在國外樂團來說,幾乎等同同義詞,都是音樂上的領導者,這也出現了雙頭馬車的怪現象,造成樂團內鬨動盪。
回首過去,伯朗斯坦曾在受訪時表示,是他的病讓他成功,但也因為他的音樂才華掩飾了他的病,「我還記得我當時參加比賽時幾乎不睡覺,不吃東西,但我那時學曲目超快。」
布朗斯坦也寫信給台灣友人表示,當時在台灣的他情緒非常不穩定,「顯然我的確無法控制自己,事業與生活忽高忽低,直到我找到控制自己的方法,就是成立了Me2交響樂團。」
取名Me2 用音樂建立自信
布朗斯坦說,當時大家只覺得他很怪,但隨著指揮工作展開,他的行為越來越失控,30歲那年就被診斷出患有躁鬱症,慢慢的,經紀人離開他,他也失去了指揮職位。但也因為這樣,他認識了後來的太太卡羅琳.惠頓(Caroline Whiddon)。惠頓曾是美國樂團聯盟青年樂團的主席,專業是法國號,多年前卻被診斷出憂鬱症和焦慮症,離開了舞台。
兩人先是一起組了小型的合奏團,後來成立了Me2 / Orchestra,歡迎有精神疾病的音樂工作者參加,惠頓也回去吹法國號,「我從沒想過我會再來吹樂器,布朗斯坦還給了我我的音樂。」
布朗斯坦說,他之所以取這個名稱Me2 / Orchestra,是因為其實這個病現在真的很普遍,他常常在向別的音樂家介紹自己的狀況時,得到的回答常常都是:「我也是。」於是決定當成樂團名稱。
不是治療師 是社會運動者
圖說:交響樂團團員,透過音樂的力量、群體合作讓團員們找到自己。
圖/中央社/ME2/Orchestra官網
Me2 / Orchestra,不會收取任何費用,沒有甄選,但起碼要能夠讓樂團知道一下大概的演奏水準落在那裡。目前年齡層從14~80歲都有,包括學生、醫護人員、專業音樂家、學校教師和退休人員。樂團官網也明白宣示:「我們歡迎患者、家庭成員、朋友、醫生、已經康復者與護理人員加入,我們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組織。」
上面也寫明,不一定要精神病患也可以加入樂團,「有一半的團員的確患有程度輕重不一的精神疾病,但我們不會詢問,您也不必主動告知。」
惠頓表示,「我們不是治療師,比較像社會運動者,我們講我們的故事,希望從社區中走出來,正面迎戰精神疾病,希望人們也可以不再歧視精神患者。」
透過音樂的力量,音樂可以協助精神病患透過群體合作,重新被社會接納,這樣的努力在國外屢見不鮮,而且都是現在進行式。
文章來源:中央社/趙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