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蒜頭糖廠所在地的工廠村,牆上有「五分車」3D立體壁畫,成為地方特色。圖/江俊亮
嘉義縣蒜頭糖廠有早年載運甘蔗的「五分車」,如今已轉型為觀光小火車。圖/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採訪報導
嘉義縣「蒜頭糖廠」曾是台灣第三大糖廠,但當地卻不產蒜頭,反而是一望無際的甘蔗園;早年載運甘蔗的「五分車」,如今已轉型為觀光小火車,道盡台灣糖業興衰史。
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長黃江正表示,蒜頭糖廠創建於西元1906年,在日治時代曾是全台第三大糖廠,由於糖廠位於蒜頭村一帶,因此以「蒜頭」為名,其實當地並不出產蒜頭。
黃江正指出,「蒜頭」地名與蔥科植物蒜頭並無關係,反而與多富翁有關。相傳當地早年富翁有「9萬27千」戶,也就是說,家財萬貫的有9戶、家產千兩者有27戶,富翁在地方上算來是頭,因此稱為「算頭」,後來訛傳為「蒜頭」。
蒜頭糖廠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早年運送甘蔗的「五分車」。所謂「五分車」就是鐵路寬度只有標準軌距的一半;世界標準軌距為143.5公分,台糖小火車的軌距只有76.2公分,約為標準軌距的一半(五分),因此稱為「五分車」。
當地如今還流傳一句源自日治時代的俗諺:「第一戇,種甘蔗給會社磅」,就是說最笨的人,種甘蔗給製糖株式會社秤重。因為在皇民化時代,甘蔗採收秤重過磅時,蔗農不准進去看,因此很容易被動手腳或以多報少。
黃江正指出,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905年推行糖業保護政策,規定「採收區域制度」,農民種植的甘蔗只可賣給區域內的製糖株式會社,而當地流傳的俗諺,正反映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台灣蔗農的辛酸。
早年嘉南平原的交通網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運送甘蔗的「五分車」,於是逐漸成為地方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民眾要外出購物、求學,大多會搭乘糖廠的「五分車」。早年在糖廠等車時,只要聽到敲擊鐘聲,就知道小火車要進站了。
台灣光復後,每逢甘蔗採收期,農村兒童會守在台糖軌道旁,每當有滿載的「五分車」掉下甘蔗時,兒童們便一窩蜂上前撿拾,在經濟不富裕的年代,撿拾甘蔗成為農村老一輩共同的童年回憶。
黃江正表示,由於蔗糖是日治時代輸出的重要經濟物資,因此糖廠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盟軍轟炸的目標,如今蒜頭糖廠壁角樓上仍可看到當年的彈痕,廠區內也有防空洞、戰壕等設施,走一趟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就可以看到各種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