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九十二歲,已成台灣第一首富,企業觸角從石化擴展到廚餘回收,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創業。
他就是企業經營之神王永慶,在天下雜誌二○○五台灣最佳聲望標竿企業調查中,再度登上第一名寶座,這是他第十一次蟬連,成為十一連霸。說他仍繼續創業,是因台塑企業邁入第五十一個年頭之際,籌設大煉鋼廠計畫浮上檯面,在締造石化業王國後,跨足鋼鐵工業,信心滿滿的一圓鋼鐵王國之夢。「這是台塑企業從塑化產業跨足能源、醫療、生技領域後,另一新頁。」王永慶認為,資源整合及落實的管理,是台塑石化超越石化業,甚至不讓電子產業獲利專美於前的秘密武器。
集五十年經驗精髓
六輕,可說是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落實資源整合的最佳代表作。在他的會客室中,擺著一幅長形的六輕夜景,燈火點點,就像一個不夜城。別人看六輕,是工廠林立的石化廠;但台塑企業自己看,其實僅僅是一座工廠而已│這就是整合工作,資源共用、利潤分享、共存共榮。「六輕在海埔新生地上,當初誰能想到,在這貧瘠之地,居然可以出現這麼大的工業區,而又帶動雲林麥寮的繁榮?」但王永慶就是看中麥寮港可停泊油輪、裝卸油的便利性,他仔細試算填土所需成本,以及未來卸油、煉油省下的成本後,推動麥寮六輕成形。
「改善再改善,檢討再檢討」,是王永慶落實管理,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這套方法,沒有理論,卻是集台塑企業五十年發展經驗的精髓。王永慶常輕描淡寫地說,沒什麼,就是有一個遠見在那,然後「照步來」,凡事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戀棧既有成就。
「專業、倫理、歷練」,是台塑集團的用人哲學。台塑跨足高科技業以來,南亞科技、南亞電路板獲得很大的自主空間,包括人事、薪資、職階都脫離台塑集團之外,以較為優厚的條件,吸引專業人才加盟。
生於日據時代的王永慶,因一貧如洗,父親王長庚生病時未受到良好照顧,讓他耿耿於懷,於是在六十五年捐出新台幣二十億元,成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現在每年營收三百多億元,獲利七十多億元。王永慶想「移植」台塑集團辦醫院的經驗,堅持「獨資」十億元人民幣,在廈門、北京和洛陽投資長庚醫院,占地面積為一點二平方公里,擁有三千張病床,這也是他的創業之一。
一根火柴棒的啟示
十六歲時,王永慶和兩個弟弟永成、永在在嘉義開設「文益米店」。創業之初,並沒有打算投入當時新興的石化產業,而是想申請一個輪胎製造業的公司,一九五四年,卻因而得知政府一項美援經建計畫,因緣際會獲得七十九萬八千美元的援助,投入台幣五百萬元資本額,從每日產四噸PVC粉開始,台塑集團這樣踏出了石化王國的第一步。
王永慶曾對員工說:「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幢房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禦。」
他指的是,所謂「星火燎原」,一根小小的火柴,就金錢的價值而言,只值不到一毛錢,但點燃後的威力,足可使一幢房子,甚至讓整座森林付之一炬。一個剛出生的嬰孩雖無縛雞之力,但啼哭的音聲卻宏大無比。同樣地,一根竹筷子可以很輕而易舉地將之折斷,但數十根竹筷子綁在一起時,就須花費很多的力量才有可能將之折斷。可見「小」的力量不可忽視。
「換個角度來說,要以骨牌排出有特色的樣式,可能需要數百萬張不同顏色的骨排,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但要推倒已完成的作品,只需十幾秒的時間。而一畝農田若沒有農夫辛勤的播種、施肥、除草與灌溉,不容易獲得豐收。」他說,至於一個成功的企業,若沒有數十載的努力,也很難有實質成果。
打造養生文化村
人口老化,醫療和照護的需求增加,台塑斥資一百二十億元打造的林口養生文化村,這是他的創業之二。談起養生文化村,王永慶即難掩興奮之色:「那所在很水。六千戶中,如有一半是夫婦一起住,就有九千人,及照顧的看護與護士、醫生,養生文化村中就有一萬多人,加上吸引前來的住家、商家,可以繁榮地方。」王永慶再三強調養生村要多加「文化」兩個字,叫養生文化村,因為老人家累積多年的經驗,可以傳承下來,他更希望能夠在養生村中可以有學校,讓老人家把這些累積的經驗教授給年輕人。
至於自己的長壽之道,卻很簡單,每天花四十分鐘跑步、十分鐘毛巾操。繞著泳池跑步,一圈一百公尺。
清晨兩點,天還沒亮,大家還窩在棉被裡時,王永慶已經醒了,開始一個小時打坐,並做他拿手的毛巾操,之後還能享受寂靜的清晨時分,在書房伏案寫作、構思事業大計。六時半到八點多,王永慶習慣性補眠睡個「回籠覺」,對他而言,「回籠覺」睡時香甜、醒來後頭腦特別清明,也是維持一天神清氣爽的利器。
不到十點,王永慶步行到住家樓下的辦公室上班,處理台塑集團大小事,會見遠道而來的國內外訪客,除了出國,從未缺席。早幾年中午吃飯,還會召集員工開會、吃便當,近年來中午大多回樓上住家吃飯、休息一下,但吃的是簡單的半碗飯、半個魚頭、半根香蕉,清淡又簡單。下午一點多繼續他忙碌的一天,晚上九時上床睡覺,因此,晚上就算有應酬,王永慶八點半一定送客,維持規律、嚴謹的生活。
大企業 小故事
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年輕時,曾在嘉義經營米店,由於有多家同行競爭,如何爭取消費者購買「王家碾米廠」的產品,讓王永慶煞費腦筋。最後,他想到了「服務」,以最貼心的服務勝出。
他不定時到客戶家「巡視米缸」,並估計能夠食用的天數,記在小冊子上。等到客戶用罄日期的前幾天,即載著米再度拜訪,取得許可後,就把舊米先倒出來將米缸擦拭乾淨,再將新米倒入缸中,然後再把舊米倒在上面。
使用「王家碾米廠」的客戶,看到王永慶細心又勤快,服務又好,於是就成為長期客戶。他就是以服務打響知名度,成為嘉義地區業績最好的米店。
「錢」,對王永慶來說,只是個數目字而已。他早已是富豪,但生性節儉,最忌浪費。
與王永慶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王永慶把奶精倒入咖啡後,一定會再倒入些許咖啡到奶球,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才慢慢地享受。
王永慶最喜歡吃「擔仔麵」。有一次,陳水扁總統參觀麥寮六輕,王永慶夫婦南下陪同,李寶珠還讓餐廳煮擔仔麵給陪同等待的員工充飢。沒多久,一碗碗「擔仔米粉」上桌,還配半顆魯蛋。王永慶品嚐之餘還詢問:「一碗多少錢?」有人回答二十五元。他接著問:「半粒魯蛋多少錢?」「五元」有人答。王永慶竟然說:「那麼貴,那樣的話,一粒魯蛋就要十元囉!」
王永慶要求員工身體健康,做事才有衝勁。某位主管一天大早,紅著臉到王永慶辦公室報告公事,報告之前就先自首,「前一天晚上與客戶喝洒,殘酒未退,加上受到腮腺炎所苦,臉才會紅紅的」。王永慶雖然瞋怒說:「不會喝酒就不要喝,到長庚醫院看什麼科?」這位主管答道:「腦神經科。」王永慶說:「那樣看不好的,看不對科了。」話畢,隨即拿起電話,指示馬上為這位腮腺炎的主管掛號。
王永慶有一次出國,由於國外空氣乾冷,小女兒王瑞瑜建議父親帶保養品,他就打電話到台化化妝品事業部問是否有適合的產品。當時台塑生醫協理楊昆烈拿了一個不起眼的瓶子,裝滿台化開發的保濕營養凝膠,拿給王永慶隨身攜帶。沒想到,使用後覺得非常滿意,一擦就是四年,至今仍在使用。近幾年來王永慶出國時,必帶保濕營養凝膠,瓶子已改成歐洲進口新穎的式樣,而舊的瓶子則被楊昆烈珍藏至今。
打虎抓賊親兄弟
王永慶與王永在兄弟,一起帶領著台塑企業從家族的本土石化廠,邁向具國際觀的石化集團。兩人相處八十多個年頭,小事雖有分歧,但遇到大事都能意見一致,緊隨國際腳步開創新局。
王永慶、王永在的兒女都曾出國留學,但兩兄弟出生於日本統治台灣的年代,具有濃厚的傳統風格。台塑企業成立至今,只要逢到星期一,就是「二王」家人團聚的時候。每星期一,兩家族都會在台塑大樓十三樓王永慶的家中吃早餐。一般人認為,家人一起吃早餐一定是閒話家常囉;但兩家族的成員一起用餐時,主要還是談公事。除了討論公司業務外,還會提出對目前政策的看法。
王永慶、王永在教子甚嚴,更講究長幼有序,恪守分際。每星期一次的早餐會,王永慶都會要求列席家人,報告一個星期的工作心得,或是發表個人對某項政策的看法。所謂「打虎親兄弟」,家人團結才能一致對外。商場也是如此,兩人都嚴格要求家人必須團結一致,不容許有嫌隙發生,如有不同的意見,一定要及早解決。
台塑麥寮六輕建廠之初,王永慶因大陸海滄計畫無法開展,心情不好,在美國德州休養了一年多。當時,王永在一人扛起六輕的興建工程,王永在對「數字」想當敏感,在精打細算下,他用最省錢的投資,打造了台灣石化業的奇蹟,且贏得「六輕總工程師」美名。
一位參與建廠工作的台塑企業主管表示,他每星期向總座(王永在)報告工程進度及遇到的瓶頸,直至六輕投產為止,從不間斷。他記得:「我向總座報告的次數至少超過三百次。」現今,王永在每個月僅召開一次六輕工程專案會議,但他對六輕的一草一木,工廠的各項設備、產率與成本分析,還是瞭若指掌。
台塑企業主管指出,與兩位老闆開會,數字一定要一清二楚。因為數字會說話,也瞞不過他們。對於「數字」的執著,也是兩位老闆的特長。
王永慶給人的一般印象是心直口快,對不滿的事從不隱瞞,且有一吐為快的衝動。比較起來,王永在就顯得內斂。台塑企業主管知道,企業發展的大方向一向是由王永慶擬定,執行的人就是王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