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巨型起重機「天車」重現嘉義製材所

 |2019.10.03
6283觀看次
字級
日治時期的「天車」彩色老照片,蒐錄在《嘉義寫真》第六輯,並成為當期封面。(林麗鳳∕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嘉義製材所經整修後,園區內重建一對「天車」,喚起老一輩的記憶。記者江俊亮/攝影

記者江俊亮/報導

日治時期興建的嘉義製材所,被日人譽為「東洋第一」,吊運阿里山原木的巨型鋼索捲立起重機
起重機「天車」,連日本親王來台都要去參觀。製材所經整修後,新近開放參觀,園區內重建一對「天車」,喚起老一輩的記憶。

今年七月起開放參觀的嘉義製材所,入口處有一棵八百年樹齡的紅檜倒木,平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運材「平甲車」上,時空彷彿回到台灣伐木極盛期,一棵棵巨木被阿里山小火車運送下山的情景。

嘉義製材所曾被日人譽為「東洋第一」。記者江俊亮/攝影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十九世紀末,治理台灣的日本總督府發現阿里山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於是規畫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一九一二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第一批運載下山的巨大原木,對當時的人而言相當罕見,因此特別陳列在嘉義北門驛供人參觀。

為了處理大批阿里山原木,日人在嘉義北門驛附近興建製材所,並自一九一四年開始運轉。巨大的阿里山檜木經製材所處理後,上等建材就運回日本,包括日本明治神宮、橿原神宮、箱崎八幡宮等建材都來自阿里山。

     嘉義製材所入口處有一棵八百年樹齡的紅檜倒木,平躺在森鐵運材「平甲車」上。記者江俊亮/攝影

林管處指出,製材所建成後,從阿里山運下來的紅檜、扁柏等原木,會浸泡在北門驛西側的「杉池」裡,以防止木材乾燥龜裂,並讓原木釋出樹脂來保持品質。早年「杉池」的面積廣達一萬六千多坪,可貯木材兩萬八千立方公尺。

日人為了搬運巨大、重達數噸的原木,特別從美國進口鋼索捲立起重機,也就是俗稱的「天車」。這種塔型架空鋼索起重機,塔高二十公尺,以電力驅動,可以荷重十六噸,當工人吊卸巨木作業時,由於非常壯觀,連日本親王來台視察時,也都特別前往參觀。

嘉義市文化局出版的《嘉義寫真》第六輯,就蒐集到一張日治時期的「天車」老照片,並以「天車」老照片作為當期封面。《嘉義寫真》編撰蔡榮順表示,這張老照片由嘉義市民林麗鳳提供,是一張罕見的彩色老照片。

蔡榮順指出,經過考證,這張「天車」老照片拍攝於日本大正天皇(西元一九一二至一九二六年在位)年間,原本是一張黑白照片,後來送回日本後製,以人工上色,因此相當罕見。

他說,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初期,遊客或學生畢業旅行都會到嘉義「杉池」一遊,並以「天車」作為背景拍照留念;如今「杉池」因伐木業沒落,大部分水域已被填平,僅留文化中心北側一座迷你型水池而已。

嘉義製材所重新整修開放後,民眾可在園區內發現一對重建的「天車」,雖然塔高與規模都與原先的「天車」不能相比,但從中可以追憶嘉義林業極盛期,遙想一下昔日「東洋第一」的製材所是何等宏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