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傳統心導管手術必須透過X光輻射顯影,協助透視導管在體內位置,以利完成手術。心導管手術愈複雜,時間愈長,患者的輻射暴露量也愈高為減少患者在手術時間的輻射暴露,台大醫院自去年開始運用3D立體定位系統,改採電阻定位原理,可在「零輻射」條件下,完成治療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有效減少患者致癌風險,堪稱患者一大福音。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游治節表示,3D立體定位系統,是利用黏貼在患者身上的貼片,給予微量電流,利用「電阻」在人體間的變化,得知導管在體內的相對位置。
這套系統,以往用於複雜型心律不整治療已行之有年,應用在單純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的電燒手數,則是近兩年才採用的新技術。
透過「零輻射心導管電燒技術」,孕婦也可接受治療。目前3D立體定位系統,僅針對複雜型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有健保給付,其餘需自費三萬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