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甫過一百二十歲的台鐵局,最近與台灣博物館合作保護舊鐵道部古蹟,意外發現一個老倉庫存放百年來的台鐵文件,從日治時代、戰後的公文,到鐵道工程設計的藍晒圖等。其中最老的文件之一,是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的「砲兵工廠受讓關係書」,可以看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的洋務建設。
台鐵局舊鐵道部被列為古蹟,台鐵與台灣博物館合作研究與探察,在一次訪問台鐵老員工時,意外發現台鐵石牌倉庫旁的舊宿舍,存放許多老資料。今年四月勘察時,赫然發現這些資料中,竟藏有日據時期的公文書、戰後民國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公文檔案,還有工程合同書、工程圖等難得文件。
但舊宿舍潮濕、保管不易,這些文物多被蟲咬、鼠啃。經緊急整理後,一共整理出二百七十九件、三百零八箱資料,並移到華山特區房舍內存放,以便除濕防蟲害。
最老的文件是明治三十三年(一九○○年)的「用地台帳獻納地」、明治三十四年的「砲兵工廠受讓關係書」,以及明治三十七至三十九年「鐵道部臨時部鐵用地繼承調查書」等。其中包括鐵道部接收砲兵工廠的過程、移交內容及砲兵工廠內各種建築機能與位置。這些資料對台灣清末的洋務建設,具考證意義。
消息傳出後,文建會、國家檔案局,與總統府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都想爭取並納為國有,台鐵局則強調自己是這些文物的擁有者,不會拱手讓人。問題是,這些文物的保存,得經燻蒸、分類、整理、修復,須要專業協助,台鐵局估計至少要花十二年的時間、上億元經費才能妥善保存。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一隻可能風乾百年的老鼠屍體,台鐵局說,台博館將會請專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