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篷、木屐、嬉皮裝…古早味制服 百花齊放

 |2019.09.07
4153觀看次
字級
北一女在百歲校慶時展示和服、水手服等各時期制服,右一為畫家藍蔭鼎設計的藍色雙排釦外套。圖╱資料照片
因應戰爭需求與氛圍,台灣學生制服統一卡其色。圖╱資料照片
日治時代的高校男生,長髮、蓬髮、腰際繫條長手巾,秋冬加件黑色斗篷。風格宛如西方嬉皮。圖╱左岸文化提供

【本報台北訊】制服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包括戒嚴時期的「卡其制服」,以及北一女的「小綠綠」制服。台灣學生穿制服可溯至日治時代,但你可知道,早年的學生制服不但百花齊放、還兼顧時尚與優雅?

當年日籍學生著和服,台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一九二○年代以後,日本政府為了強化控制,為學生訂做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的洋式制服,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制服。

北一女前身「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簡稱台北第一高女)」最早的制服,可是時尚優雅的洋服。一九二二年,日本政府頒布「新台灣教育令」,推動「日台共學」,台北第一女高學校除了迎接台籍學生,也開始制定新的洋式制服。一九二三年四月,東宮皇太子來台參觀學校時,全校學生穿著新款的洋式制服迎接皇太子。這一款制服讓人眼睛一亮,也就是現代人習稱的「水手服」。

此一新款制服,夏季制服是白色短袖襯衫,搭配同色的皮帶與帽子,下半身則為十四褶的水藍色百摺裙。冬季制服則是有著雙排、六個鈕釦的紺色長袖上衣。腳下則規定穿皮鞋,不能穿木屐或草鞋。根據歷史照片,這兩款制服時尚優雅、頗具設計感,也符合想與西方看齊的社會氛圍。

男校奇裝異服 混搭創意十足

談到設計感,台北第三女子高級學校的制服也不輸給第一女高,從一九二三年起改成洋式制服:夏季是白色短袖的洋服上衣。冬季則是紺色長袖洋服上衣,搭配同色、上有二條黑線的百褶裙,然後配上同色的圓帽。四季均搭配黑色長襪,並穿著黑色皮鞋或運動鞋。看歷史照片也覺得這款制服美呆了。

至於男校制服設計感雖略遜女校,創意卻更勝。一九二二年創設的台北高等學校(台師前身),其「高等科」學生以放浪形骸、不修邊幅著稱。他們身著敝衣破帽,腳踏高跟日式木屐闊步行走,長髮、蓬髮、腰際繫條長手巾,秋冬加件黑色斗篷。此一放肆頹靡的「制服」,猶如二戰後西方流行的嬉皮。這批高校生可以如此奇裝異服,在於他們是國家培育的精英。

然而,不管是時尚俏麗的女校水手服,或是頹廢的文青高校服,在戰火的洗禮下統統消失。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大陸,戰爭爆發後,台灣學生制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出現「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制服。隨著戰情繃緊,總督府對各種服裝的干涉也日趨嚴格,要求台灣各級學校團體需以「國防色」、也就是現在習稱的「卡其色」製作學校制服。

戰情繃緊 制服變成「國防色」

一九三九年,「台灣總督府」發布命令,全台中學校、小學校及公學校的學生制服,質地、顏色及型式等均須統一,結束日治時期台灣學生制服百花齊放的時代。

其中,男子中學生上學時穿著西式的折領學生服,上衣與褲子不分季節均為國防色,帽子是海軍形式帽,並別上各校所屬的徽章。女子中學生則沿用過往的水手服制服,其領子與袖口有三條白線,且四季都穿裙子。

男子中學生這套「國防色」制服,因為方便統一,又帶軍事色彩,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但沿用、還發揚光大,成為台灣人「卡其制服」的集體回憶。

這是花蓮鳳仁國小老師彭威翔,根據他的政大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制服」,修改後由左岸文化出版《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一書,探究日治時代台灣人逐步換穿各種制服的過程,揭開「卡其制服」的祕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