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健保連三年虧損,預估今年虧損將達四百億元。健保署長李伯璋昨日宣布,為避免「高階檢查」遭濫用,健保署已利用人工智慧(AI)自行開發模型,發展智慧審查工具,針對如電腦斷層(CT)的放射診斷,進行自動化判讀,可望協助審查專家,揪出醫界脫序的申報行為。
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度健保檢驗檢查以CT最大宗,共有三百四十四萬人次受檢、健保花費約一百一十一億元,檢查部位以頭部占近四成最多。其他依序為超音波一千零三十一人次、花費約八十二億元,磁振造影八十四萬人次、花費約六十七億元,心臟酵素與血脂肪檢查四千三百九十三萬人次、花費約五十九億元,病理檢查二百五十七萬人次、花費約四十億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視察賴秋伶指出,今年上半年醫院門診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高階檢查申報,有百分之三的主次診斷,都是「初級照護」,亦即約二萬三千件其實是「小病」,包括頭痛、表淺傷及頭暈目眩等,卻被安排做電腦斷層CT或核磁造影(MRI)。
前十名「初級照護」申報分別為頭痛、表淺傷、頭暈目眩、骨關節炎、下背痛、腹痛、膝部關節炎、慢性肝炎、耳鳴及咳嗽。
賴秋伶說,為因應大量醫療申報資料,邁向高效率、精準審查的目標,初步運用模型分析十四萬筆資料,約需十小時,平均每筆零點二五秒;專家判讀則需十三個月,平均每筆四分鐘。在十四萬筆頭部CT檢查報告中,與疾病無直接相關異常率約四成,準確率達九成九。
賴秋伶表示,現階段模型審查結果,不會直接用於申報核扣審查,因其仍須專業醫師臨床判斷。現階段會先提供給醫療院所,院所可回饋意見,協助模型修正;第二階段再提供給專業審查醫師,協助醫師揪出可能異常案件,以縮小審查範圍,減輕審查負擔。
李伯璋表示,未來健保署將持續應用大數據與AI科技輔助,在尊重醫療專業的前提下,以謹慎態度投注於民眾檢查管理,讓醫病雙贏、健保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