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一磚一瓦、一木一釘 請記得 把愛傳下去

◎陳長文 |2007.07.29
687觀看次
字級

發生於二○○四年底的南亞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大海嘯,至今仍令人心有餘悸。南亞海嘯造成難以估算的傷亡與破壞。有報導說超過二十二萬人死亡、超過一百七十萬人流離失所、超過五十萬棟房屋倒塌。而位於印度最北端的亞齊省,在飽受多年獨立運動的征戰之後,在這次南亞海嘯災難中,受到非常嚴重的摧毀,從最北角向兩側延伸的海岸線無一倖免,房屋、土地以及漁民們賴以維生的生財器具等,一瞬間化為烏有,災情慘重。當災區的景況透過媒體鏡頭傳到世界各地,震盪也喚醒了全球民眾的愛心,對於海嘯災區的救援工作,成為國際救援團體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人道主義行動。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這場海嘯救援行動中,從海嘯一發生,就進入災區從事救援,從短期的緊急物資發放、協助災區臨時收容所的供水衛生,到中長期的災區復原以及重建,各項工作在本會工作同仁的努力之下順利進行。從海嘯發生到今日已經兩年半的時間,許多中程重建諸如永久屋的建造、社區活動中心興建等都已經陸續完成。本書所描繪的這一個在印尼亞齊省的協力造屋計畫,可以說是我們在南亞海嘯重建工程中的一個「小計畫」。說這個計畫小,是因為比起其他重建案來說,這個計畫的預算金額並不大;但是由於這個計畫包含了台灣志工與災民的共同參與,其中衍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過程中彰顯出的人性價值和對社會的良善影響力,卻又使得這個造屋計畫成為一個願景非常遠大的「大計畫」。

熟悉了解紅十字運動的人都知道,志工是紅十字會的靈魂;志願服務是紅十字運動的基石,可以說沒有志願服務,就沒有紅十字運動;假若沒有了志工將人道主義積極地化為行動,紅十字運動也就無法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這次參與亞齊造屋計畫的十七名台灣志工來自各種不同的行業,有土木工程相關的、也有專長於美術和文學的;有身強體壯的男性、更有令人佩服的女性志工;其中也包括兩位來自紅十字會南投縣支會的救災與急救志工,這樣多元的背景組合,為的只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在一個月的時間之內,幫助四戶弱勢災民圓一個家的夢想。整個過程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藉由這一個蓋房子的計畫,這群來自台灣的志工和當地居民建立了真實的情誼,我看到受災戶巴定及阿福哥還有許多志工們頂著大太陽,共同鑿木榫、削木釘、架樑柱、組牆面等,連當地雇用的司機阿三也自發性地加入工作行列,爬上爬下,手腳俐落。多位當地的華僑走出自己也是受災戶的陰霾,充當生活導遊兼翻譯,更是捲起衣袖,供水備食,熱忱招待遠來的台灣朋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戶受災屋主巴定欣喜於新屋落成之際,第一個想到的竟是招待鄰近的孤兒院童來新家作客,讓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博愛人道的力量,在人與人的相互幫助中傳遞擴散了開來,這一幕幕畫面訴說著人性多麼良善、美好的一面!

編撰這本書的主要的目,在於彰顯人性的光芒以及自助互助精神的可貴。許多台灣志工願意放棄一個月的薪資以及優渥的生活環境,跑到陌生的亞齊為從未謀面的災民合力造屋,他們所需要的不僅是時間與體力上的付出、更是心靈與情緒上一種實踐性、體驗性的滿足。而受災戶與當地志工、僑胞,因為深刻知道失去的痛苦,因此更加珍惜外界的援助以及相互幫助的可貴。這群來自不同國度、說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一群人,在共同造屋的互動過程中,援助者與被援助者的界線是模糊的,雖然台灣志工離鄉背井去幫助亞齊的災民,但實際上在亞齊,無論生活飲食,這群來自台灣的志工無時無刻不受到當地居民的照顧,誰是付出者、誰是接受者早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大家在一個共同的善念基礎上,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著,正如這本書所看到的結果,當共同建造完成一個家之後,對於這個家有著共同的眷戀,其實大家就已經是一家人了。

這一個造房子的故事體現出的志工精神,以及紅十字會努力和災民溝通、以災民需求及尊嚴為重的做法,具體而微地呈現出紅十字會海嘯救災行動的精神樣貌。這本書在本會南亞專案小組、相映文化出版社、以及攝影師許培鴻先生等人共同蒐集記錄下順利出版,期望能觸發更多人心中的善念,挑動大家的熱情與行動,讓這股愛的暖流從台灣出發,綿綿不絕地傳遞下去。

於此同時,願以本書代表台灣的同胞哀悼海嘯中的不幸往生者,並向受到海嘯影響的倖存者致上最誠摯的祝福。倖存者所彰顯出的勇氣、堅毅以及在艱困的環境中保持對生命的樂觀,鼓舞著我們,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選自《愛在亞齊》相映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