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佛光山青年學者以英文分享書中主旨,以文化、教育說明星雲大師一生無我的奉獻。
圖╱人間社記者杜旭熙
【人間社記者Tracy Liu、心湘倫敦報導】去年四月《星雲大師全集》發布會暨人間佛教論壇,在英國國會保得利大廈威爾森廳舉辦。時隔一年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病癒後的第一本著作《我不是「呷教」的和尚》發布會,又重返英國國會,八日在最為古老的西敏廳禧年室舉辦,並進行論壇發表,邀請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代表及學者等各界要員參與,了解宗教在促進民主和諧過程中,如何發揮安定人心的作用,近七十人聆聽。此次活動可說是英國多元宗教民主和諧發展的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人間佛教在海外本土化進程中的重要一頁。
駐英代表林永樂大使表示,他所看到的大師不只是一個宗教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是一個跨宗教、跨文化的工作者,在其數百本的著作中,近期這本《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可以感受大師一生走出困頓的堅忍,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四給精神
宗教平等對話
英國特伯雷大學宗教中心主任Prof. Dr. Bee Scherer(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Faculty Office & Director of INCISE at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以和平及慈悲的角度,分析佛教的和諧觀,從「自心和悅」做起,才有社會和諧的進步,這就是佛教安定人心的方式。
此次論壇,是源於星雲大師慈悲成就,其中有「四給」的精神,大家才能無畏地表達各自的宗教立場,平等對話。
駐英國印度議會祕書長Rajnish Kashyap(General Secretary at Hindu Council UK)、伊斯蘭教高階神職人員Iman Mansoor Clarke(Representative of Ahmadiyya Muslim Community & Senior Editor of the Review of Religion)分別從宗教教義及政治觀點來討論民主和諧。
倫敦佛青
英文分享書旨
由於《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英譯尚未完成,倫敦佛光山青年學者讀書會用三個月的時間研讀著作,在發布會現場以英文分享書中主旨,由會長黃盛浤帶領四位碩博士生孫千雅、張語涵、Maggie Wong、Samantha Woo,以文化、教育說明星雲大師一生無我的奉獻。
英國國會大廈的西敏廳九百餘年來,不僅以雄偉的殿堂、地標性建築大笨鐘聞名於世,其獨特的地位更是同英國跌宕起伏的命運、民主政治進程、宗教發展等緊密相連。在這樣一座舉世矚目的殿堂中,各界代表齊聚,從多元宗教角度探討民主和諧,意義非凡。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從「佛教靠我」以及慈悲智慧的菩薩精神出發,同根植西方的民主和諧思想交相呼應,並闡述人間佛教獨特的理念,為「民主和諧」世界性議題注入新活力。
出席人員還包括:駐英代表參事張嘉政、伊斯蘭教信徒代表Saqib Meer(Devotees’ Representative of Ahmadiyya Muslim Community)、媒體傳播中心經理Dr. Patrick De-Vries(Media Press Manger of INCISE at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國會教育交流部門資深專員Charlotte Dobson(Senior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Officer for London, UK Parliament)、Annie Waddington(Senior Education & Engagement Officer, UK Parliamen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