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寄居蟹資源豐富,卻因人類撈捕加上遊客撿拾,讓寄居蟹面臨無殼可換的窘境,出現背人工殼的怪象。圖/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寄居蟹資源豐富,卻因人類撈捕加上遊客撿拾,讓寄居蟹面臨無殼可換的窘境,出現背人工殼的怪象。圖/墾管處提供
【本報屏東訊】墾丁國家公園寄居蟹資源豐富,卻因人類撈捕加上遊客撿拾,讓寄居蟹面臨無殼可換的窘境,出現背人工殼的怪象;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發想闢設換殼基也,九年來成功為三萬多隻寄居蟹「換新家」,不僅墾丁砂島、滿州鄉港口村等地相繼設置,墾管處也在鵝鑾鼻公園設「換屋中心」,在宣導遊客莫撿拾外,希望換殼基地能「遍地開花」,學者認為只是治標,治本還是要降低人為遊憩壓力。
長期研究墾丁陸蟹生態的學者劉烘昌、何平和發現,十多年前在墾丁海岸林的寄居蟹生態,偶會發現背著塑膠蓋等不適合的人工殼合,甚至有殘破的貝殼、背蝸牛鍋的寄居蟹,但有逐年增多趨勢,尤其是遊客多的墾丁香蕉灣、大灣、南灣、小灣等地,顯示和過重的人為遊憩壓力有關,廣設換殼基地是治標,治本還是要降低人為遊憩壓力。
墾管處說,黃淑凰九年前發想舉辦關懷寄居蟹生態保育的「還寄居蟹原來的家」活動,在中心員工宿舍旁空地闢換殼園地,向外界募集各式貝殼、螺殼置放地上,供寄居蟹自由挑選,成功為三萬多隻換新殼,墾丁砂島、滿州鄉港口村等地相繼設置,墾管處也在鵝鑾鼻公園設「換屋中心」,二十四日下午將舉辦「海邊隱士蟹謝你」活動,邀遊客一起解決寄居蟹無殼可換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