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一屆環評委員昨天上任,去年觀塘環評審查集體退席的四名委員全換掉,引發各界議論。環保界認為,環評委員的組成雖是公開推薦遴選,但實際上各單位都可推薦,特別是各利害關係單位,環評委員的組成,有很多想像空間。
一名不具名環團人士表示,相關部會會動用自己旗下的財團法人、國營企業大量推薦,反觀NGO團體推薦的人選少之又少,最後根本是陪榜;就算推薦後,環保署遴選小組成員有五名為官方代表,民間選七人擔任,這名單又是由環保署遴聘,就有想像空間;最後從十四大類取材,選出各類的前三名由環保署長勾選,才是最後環評委員組成的關鍵。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環評委員一任兩年、可連任一次,這次新任委員,原本中研院三名環評委員包括他和劉小如、劉益昌全被換,他自嘲在環評方面中研院「太不聽話」、「都不乖」,但可看出政府認為觀塘案勢在必行;他用真心換絕情,對這政府非常失望。
環保署綜計處處長劉宗勇則表示,環評委員專長領域與各個案無關,這次有十四名環評委員,以環保署業務為主要範疇,就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震動、廢棄物管理、土壤地下水等,搭配自然與社會領域,再怎麼選也只有十四人,無法涵蓋所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