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氣房待太久,容易產生頭痛等問題。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夏季就中醫的觀點,體內容易有溼氣,恐易疲勞、骨頭痠痛或水腫。聯安中醫診所執業醫師陳清傳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從身體本身做起,起居要規律,並搭配運動及飲食。
陳清傳說,透過氣候、飲食及起居都可能影響身體,造成體內溼氣重,例如不睡床而躺地板、住在溼氣重的山邊,或吃喝太多冰涼食物;而台灣夏天溼氣最重,時令上相對有需要除溼。溼氣重還可以分成「溼熱」及「寒溼」兩種。
溼熱者易疲勞
寒溼者手足冷
溼氣重的症狀包括易疲勞、頭暈、肩頸僵硬、骨頭痠痛、舌苔厚、排遺黏稠、水腫虛胖、連夏天都覺手腳冰冷或溼疹等皮膚病。如果是容易疲勞、肩頸僵硬就偏「溼熱」;手足冰冷就是「寒溼」。
陳清傳說,除溼方法包括針對穴位的去溼拔罐,還有運動多流汗。另外也可以吃冬瓜等瓜果類利尿食物。此外,也可借助中藥如「五苓散」可利尿除溼健脾、「清暑益氣湯」能健脾補氣除溼,也可用於保養、自製的「四神湯」也有幫助,不過茯苓、山藥、芡實及蓮子的量要夠,市售的四神湯通常量太少,建議自己煮。
陳清傳強調,最重要還是從身體本身做起,生活起居正常、規律、平衡,否則吃很多補品或中藥也沒用,保持心情愉快也非常重要,心情差也容易生病。另外,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因此有人一不小心就累積溼氣,有些人再怎麼沖冷水澡也沒差,中醫會因個人體質不同辨證論治。
陳清傳也表示,溼熱是中醫的觀點,就西醫而言,可能會把一樣的徵狀如水腫解讀成太勞累、睡眠不足,就建議要有好的睡眠。陳清傳說,如果真的身體不適,應該就醫由醫師專業評估。
夏季除了體內除溼,如常吹冷氣,更要注意冷氣病。
避免冷氣病
4點要注意
一、避免溫差太大:夏季頻繁進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恐衍生出「冷氣病」,容易頭痛、食不下嚥,或感到疲倦。陳清傳建議,進入冷氣房要加件外套防護,等適應再脫掉,出冷氣房前也一樣,讓身體適應較高的溫度,到外面感到熱了再脱。就是盡量避免一下子高溫一下子低溫,或低溫馬上變高溫。
二、白天多運動流汗:陳清傳說,不能一整天都在冷氣房,要找時間運動適當排汗,如果是白天有排汗,晚上可開冷氣有助於大環境除溼。吹冷氣要多久?這就見仁見智,重點是冷氣不要衝著人吹,避免風寒入侵。此外,溫度也不宜太低,否則出門也會溫差太大。
三、整天關窗用清淨機:有些人因為擔心外面空氣糟,一整天都關著窗戶,陳清傳指出,這也無妨;每戶人家的所面對的環境都不一樣,有些正對馬路,車流大廢氣多,當然要因地制宜,不過如果緊閉門窗,就要有空調系統,或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空氣可流通。
四、室內記得放盆水 :陳清傳說,因為冷氣會使室內乾燥,若是較小的房間就有必要放一盆水,這和微波時要放一杯水道理一樣,否則食物會太乾、皮膚容易乾燥,另也可以種植綠色植物,讓空氣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