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日前氣溫達到攝氏四十度,民眾紛紛玩水消暑。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華盛頓郵報》報導,今夏第二波燒灼的熱浪橫掃歐洲,引發全歐洲人對曾覺得陌生的空調系統改觀。
上周最嚴酷的一波熱浪突破史上最高溫紀錄,巴黎二十五日高達約攝氏四十二度,倫敦則是約攝氏三十九度,而比利時二十四日飆至約攝氏四十度創下新高。
隨著氣候變遷使地球愈來愈熱,歐洲人正重新思索他們不吹冷氣的觀念:他們一直都是世界上冷氣機最不踴躍的使用者。
直到現在,家中有空調的歐洲人少於百分之五,相較之下,美國人百分之九十家中都有空調。但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由於創紀錄高溫發生愈來愈頻繁,歐洲空調系統存貨預計未來二十年會翻倍。全歐洲風扇和空調系統的銷售量在最近幾個月暴增。
對許多因空前高溫熱得汗流浹背的英國人而言,不只家中缺乏空調系統,公共運輸系統也是如此。附設空調系統的火車對他們而言是遙遠的夢想。倫敦交通局力勸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時要攜帶礦泉水,補充水分。
德國居民近幾周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居住地有空調系統的大樓和咖啡廳地圖。風扇和便攜式散熱裝置銷售一空。根據一則語音訊息,雇主擔心缺乏散熱裝置會降低生產力,而且至少一家柏林空調系統安裝商因為六月說想裝冷氣的來電爆多,新增電話預約服務。
空調系統在歐洲不盛行,不全是因為擔憂氣候變遷。對有些人而言,安裝空調系統根本沒必要。歐洲某些地區夏季多數日子裡,氣溫感覺像是美國德州和亞利桑納州的暖冬,大約是攝氏十幾度。
歐洲人一直對空調系統不屑一顧的另一項原因,是歐洲醫生仍在針對空調系統潛在的有害副作用辯論。同時,家用空調接受度成長是承認一項令人擔憂的事實:氣候變遷正在發生。
氣候專家預測熱浪逼近後,全歐洲風扇和空調系統的銷售量近幾個月暴增,包括法國和奧地利。在德國,美國國防部「星條旗報」報導,美國軍方表示上月評估是否需要裝新的空調因應空前高溫。
這些變遷或許會為歐洲帶來涼爽革命(cooling revolution),但以全球標準看,涼爽革命只邁出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歐洲估計未來幾年對空調系統的整體需求,預期還是遠少於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印度、印尼和中國大陸。風扇和冷氣機已占歐洲人電費的一成,但國際能源屬預測,相關能源需求可能會在未來三十年成長三倍,除非空調系統能源效率顯著提升。
反對論調:
導致暖化更嚴重
歐洲空調系統能源效率已是世界最高。儘管如此,空調系統的環境足跡仍會掀起歐洲辯論,是否需要為了當下的涼爽造成未來更熱的氣候。反對者表示,空調系統消費者試圖藉此逃避氣候變遷的影響,或許最終會導致全球暖化更嚴重。
德國杜賽道夫(Dusseldorf)最近拒絕安裝空調系統的請求,而空調系統的能源消耗就是原因之一。德國是世界最富有國家之一,該國學校就像大部分建築一樣不常使用空調系統,這意味著學生通常很早就放學回家,尤其是天氣熱的時候。
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能源和氣候動向副所長博格(Veit Burger)表示,有些德國官員猶豫是否接受空調系統是情有可原的。
他說,熱浪周期通常和不尋常的氣流停擺有關,導致風力發電產能較少,反而要增加對有汙染的火力能源需求。這種多重因素導致空調系統在夏天運作格外具挑戰,增加歐洲碳排放負擔。博格主張一起多努力藉由更好的熱絕緣體設計「空調需求極小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