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公共工程植栽時,常用阿勃勒和小葉欖仁等外來物種,卻少見台灣原生種,原來問題出在台灣公共工程相關手冊所列植物種類,台灣原生種相當有限,設計師若想用手冊沒列的原生種,擔心審查時會被質疑圖利特定苗圃或有維護管理上的問題,往往會遭否決,設計單位為了省事,乾脆多使用外來種,而少用原生種,免得自找麻煩。
筆者認為台灣的公共工程當然應優先考量本土的原生種,非不得已才採用外來種,所以公共工程委員會、設計單位和民眾都應該改變想法和作為。
為何要優先考量原生種植栽?因為原生種容易栽種,存活率高,比較好照顧。原生種植栽比外來種便宜,施作起來較為經濟省錢。栽種原生種植栽,比較能塑造台灣特有的「城市氣質」,這是外來種植栽所難以比擬的。
台灣民眾習慣看到的景觀偏重花團錦簇,而台灣的原生種植栽比較少色彩繽紛的類型,這也是讓設計師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當台灣許多樹種都瀕臨滅絕之際,民眾不應再堅持走在路上,一定要看到整齊的樹海,或一定要看櫻花、波斯菊、鬱金香花海,民眾欣賞的角度改變了,有助於設計師更大膽採用台灣原生種植栽。
當公共工程需要植栽時,無論從經濟省錢、事後照顧維護,或是塑造台灣特有的景觀質地,都應該優先採用原生種植栽,以取代外來種。
吳悅(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