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指出,大陸的產業的確受到貿易戰衝擊。圖為江蘇省宿遷市鉛筆廠的生產線。
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對進口鋼鋁加徵關稅、封殺中國大陸華為、威脅對歐洲和日本車課徵關稅,各項保護主義作法都以「國家安全」為掩護,宣稱這些進口貨危害美國國家安全,藉此躲過世貿組織規範。如今日本也暗示出口南韓的敏感化學材料輾轉流入北韓、危害日本國家安全,對南韓進行貿易報復。愈來愈多國家打著國安旗號發動貿易戰,已開始威脅全球貿易秩序。
《紐約時報》報導,日相安倍晉三六月二十八日在世界領袖面前,強力捍衛遭美國總統川普嚴重撕裂的全球貿易秩序,並稱「自由開放的經濟是全球和平繁榮基礎」,但兩天後卻成為最新一個打擊自由貿易的世界領袖,以含糊不清的國安疑慮為由,限制南韓獲得對其廣大電子產業至關重要的化學品,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將國安問題作為切斷貿易理由的最新一個國家。
破壞性貿易戰
變得更普遍
世界領袖過去很少以國家安全來限制貿易,如今這種論點已開始破壞長期存在、旨在防止貿易爭端失控的全球規則。專家表示,這些規則一旦被削弱,具有破壞性的貿易戰恐變得更普遍。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法專家莫庫里奧說:「國安論點若使用得太頻繁,真的有可能徹底摧毀整個國際貿易體系 。若不只是兩三個國家,而是十或十五國決定採取這些片面措施,基於一些定義不清的國家安全例外條款,那麼貿易規則將受到貶損。」
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和日本政治專家朴吉納(音譯)說,「真正令人不安的是,它代表這些貿易或經濟利益日漸被當成武器,在完全不相關的問題上脅迫另一個國家」,日本即便有很多合理的不滿,但貿易措施「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方法」。
全球成長
遭遇新的壓力點
日本此舉,是數十年來支撐商業與經濟成長的全球貿易規則面臨的最新挑戰。世界各國在二戰結束後開始制定貿易規則,希望避免再度發生加劇經濟大蕭條的貿易戰。但法規中包含了例外條款,准許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貿易。
多年來,各國政府一直不願使用此一例外條款,因國家安全的定義很容易被擴大解釋並濫用。不過,現在愈來愈多國家使用這個例外條款。俄羅斯以國安為由對烏克蘭祭出運輸限制措施,沙烏地阿拉伯、巴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以國安為由宣稱對卡達實施經濟封鎖並未違規。
此外,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也將經濟和政治優先事項結合起來,近年在跟日本與菲律賓的領土爭端上把貿易當作武器,並用經貿手段來抗議南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
莫庫里奧認為,美國近來不斷以國安為藉口打貿易戰,日本因此仿效。若日韓衝突持續,全球成長恐遭遇新的壓力點,並可能導致全球科技公司搶購晶片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