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宗教的庸俗化

劉阿榮  |2007.07.25
443觀看次
字級

一般而言,宗教有神聖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任何一種宗教都會強調偉大、開創、神聖的「神蹟」;或創教者的「光明潔淨」,引起世人(尤其是信徒)的尊崇、信仰、膜拜。另一方面,宗教要走向群眾,入世的宣教活動,常使得宗教與世俗生活產生密切關聯,「消災祈福」,往往是宗教信仰的基本起點;至於尋求「解脫」或「救贖」,則是更深刻宗教情懷。

宗教不論表現在神聖或世俗的方面,都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宗教若趨於「庸俗化」,則非但不必要且不易受到尊重,甚或引起反感。筆者過去曾參訪過若干寺廟名剎,莊嚴古樸、清幽聖潔,大都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不過,近日因公到中國大陸承德等地,順道參訪了一些宗教名勝,卻對宗教的庸俗化感到不安。承德有著名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是一般遊客常去旅遊的景點,幾年前我也去過了那些地方,大致還留下不壞的印象,但上周再訪,正逢外八廟之一的「普陀宗聖之廟」(亦即俗稱「小布達拉宮」),有些宗教演展活動,本來是很好的配套,可惜的是,如此神聖宗教殿堂,卻有許多庸俗之舉,例如:發給遊客一面小旗,宣稱經過活佛加持,在幾根巨大的旗竿上,繫上許多條繩子,每條繩子又綁滿了百、千條升上去的小旗子,每面旗子索價數十至百元人民幣不等(還好,是自由、自願的,而非強迫的)。更上層樓後,又看到神聖廟宇之前庭,一批穿著清代「格格」服飾之女性,在廟前跳舞迎賓,雖然熱鬧,也有些老外在旁觀看,但吾人總覺得素富盛名的宗教殿堂,雖因迫於自籌經費不得不然,但朝向如此庸俗化發展,恐非名勝古蹟與神聖宗教殿堂所該有的正途,不禁令人為其聲名而惋惜!

台灣的一些宗教場所,固然有令人肅穆景仰的莊嚴國土,也不乏庸俗喧囂的市儈金錢之味。德國的神學家、宗教家奧拖在《論神聖觀念》一書中,把宗教的本質視為信仰者對神聖的直覺體驗:亦即對神既敬畏又嚮往的感情交織。如果宗教信仰或宗教場所,缺乏這種氛圍而日益庸俗,不僅對神祇的不敬(褻瀆神明),也將使信徒或一般世人失去莊嚴嚮往的心靈寄託。主其事者能不慎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