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曾以縑帛作為書寫載體。縑帛是一種絲織品,類似今天作畫的素絹。
中國很早就發明了養蠶織絲、製作衣服,素有「絲綢之國」美稱。春秋戰國時期,先民開始將縑帛用來寫字,《墨子》中就有「書於竹帛」的記載。
縑帛柔軟光潤,書寫時容易著墨,因此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隨意裁取長短、寬窄不同的篇幅,再美觀不過了。
一般一篇文章裁成一段縑帛,寫後捲成一束,稱「一卷」。今天將書籍稱「卷」、「書卷」,即源於縑帛。
但是,由於縑帛製作的工序較為複雜,而且成本過高,所以他的使用受到限制,一般僅在帝王和貴族中使用。
而自漢代起,軍隊打了勝仗,會將捷報書寫於縑帛上,然後懸於長竿頂端。這種縑帛捷報,後來發展為公開張貼的告示,凡皇帝或官府的重要告諭、通緝令,往往都寫於縑帛上,張貼在官門或城門口。
西漢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縑帛增多,已在官員中較普遍地用來書寫了。
再後來有了紙的發明,紙被大量使用,但縑帛仍作為輔助書寫材料,一直沿用下來,如清朝自康熙帝起,生前都將繼位人的姓名書寫於縑帛上,藏於秘處。現代的錦旗也源於縑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