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十大章中,第五章「明偏圓」乃說明佛法教義上的大小、半滿、偏圓、漸頓、權實之別。以「偏圓」為章名,只是取其中一項意義為代表。
解說「偏圓」的意義,是讓所有行人知道,止觀是含蓋一切法的,而且在一切法中,必須認識大、小、共、不共的層次分別,與權實、思議與不思議的意涵。故簡單以此「偏圓」為章意。
因此,在此章中,分五項來作解析:一、明大小,二、明半滿,三、明偏圓,四、明漸頓,五、明權實。
一、明大小者:所謂大小,皆由因緣而有大小差別,如佛以方便力,為五比丘說小乘的三藏教;以大方便力,為菩薩說大乘法義。大小雖俱是方便,但必須認識清楚。故用五雙的內容來說明。
小者,小乘也。因智慧力弱,以分析方式的止觀修法,來分析色心。如:《大度智論》解釋布施波羅蜜圓滿時,也提出破外道鄰虛的看法:「此塵是有?是無?若分析色到極微是有,則成常見、有見;若分析極微色是沒有的,則墮斷見、滅見。」
這是外道分析色法的觀點。分析心法,也是如此!若執著有心、無心,則墮入常見、斷見,這都屬於外道析色也。
又,剎那的一念心起,必藉根塵(如:眼根對色塵,能見一切色)。世間沒有一法,不從因緣而生。從因緣生者,皆屬無常。
或言一念心,六十剎那(一剎那是○‧一三秒);或言三百億剎那,剎那不住,念念皆是無常。因無常故無自主性,因無自主性故,煩惱也是空;因空故,無業無苦,生死滅故,名為涅槃。是名「析色心觀」的意義也。
若佛弟子執著佛教法門,而產生我見者,也需要以正法來破除執見。
天台宗的化法四教,三藏教也分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等四門,若人於此四門生起我見、執著;乃至圓教四門,也生四種我見、執著。
這些見解、執著,皆屬戲論,自以為是而認為別人是非,雖然飲佛法的甘露法水,但因喪失對理的理解,於外相產生計較分別,如同鐵鎖加身;若於內心產生執取,亦如金鎖縛心,終究是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故亦須以正法來破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