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李唐王朝的草原夢

文/陳俊偉 |2019.07.03
2130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偉

李唐王朝的統治階級,基本上是以關隴集團為主。根據陳三平先生的研究,「安史之變」爆發以前,與其說是「本土王朝」,更適合的是稱為「鮮卑─華夏」政權,亦即出身是遊牧民族、拓跋鮮卑,而且沒有真正放棄這個身分。然而李唐王朝的版圖遼闊,於是為了穩固自己統治漢人的合法性,只好假稱自己系出漢人。

權力的魔力無疑讓人驚悚,讓人寧願不接受自己真正的祖先。

初唐的時候,僧人法琳(五七二~六四○年)面對唐太宗李世民(五九八~六四九年)明確的指出:「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柱下」係指曾為周柱下史的老子,法琳如是斬釘截鐵的否定李唐王朝宣稱的出於老子之說,結果是被流放,不久之後圓寂。

唐太宗這位「天可汗」(出自遊牧民族的尊稱)心裡明白法琳的說法是正確的,法琳只不過講出「不能說的事實」,固不宜當場殺害法琳。佛教無疑是具備相當包容性的宗教(武則天崇佛多少也是基於這個因素),且與李唐皇族同樣都是中原地區的「外來者」,然而「死道友,不死貧道」,李唐王朝只好崇道抑佛。

即使李唐王朝獨占、控制歷史編纂,儒學士大夫羞於承認被遊牧民族統治,導致相關史料湮滅。在文字不經意透漏的破綻中,還是可以讀到草原的血脈正不斷的流淌。

李世民從征伐朝鮮失敗後(六四六年)曾經長期臥病,多多少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要到盡頭了,於是做了一個頗費解的動作,身體不佳的情況下再度前往遙遠的邊疆一趟,面見草原部落的使者。《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二十年)九月,上至靈州,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筆者近期曾經讀過《祖先療癒》(二○一九年)一書,裡面有一段話十分觸動人心:「如果彼此的關係一直是衝突或疏離的,在死亡終結之前,這會是個時機,來尋求原諒與分享因感覺太複雜而無法表達的敏感資訊。」唐太宗真正想要修復的是與草原的關係,心裡頭請求祖宗與草原兄弟們的諒解,即使表面上在在強調著自己系出漢人。

憐憫蒼生,一個明白人,終究無法欺騙自己,終究無法欺騙祖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