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青少年自殺行為干預,不做頹廢的一代」為主題,蕭敬在「關愛生命萬里行」網站首頁寫下「使浮沈於塵世的靈魂在震驚中得到洗滌,使可能墮落的精神獲得一種向上奮進、珍惜生命的力量。」這些文字,語氣的成熟,超越了他未滿二十歲的真實年齡。
生存是最大的期盼
蕭敬從少年開始就關注同齡人自殺這一連成年人都不願觸及的沈重,為了這一「愛好」,兩次放棄高考,重讀只是他和父母「對外編造的一個善意的謊言」,實際上,這一年,他根本沒去學校,也沒打算再參加高考。
一九九九年冬,十三歲的蕭敬因玩火不小心點燃了棉襖,火苗燒了他的頭髮,直至視線模糊,知覺也近乎麻木,那時,能活著成為他最大的期盼。燒傷被治好後不久,又因不明病因住進傳染病房。「全身的皮膚逐漸呈腐爛趨勢,五個護士同時給我打針,但還是找不到血管。」
當時,醫生判定他活不過半月,因為高燒持續不退,白細胞迅速增多,皮膚進一步潰爛。「我每天都會看到有人離去,有人在病床上繼續呻吟,看到這一切,我很知足,因為至少我還活著,不管上天給我的生命還有多短。」
淺談生命教育
蕭敬說,告訴自己不管是健康,還是面對疾病,都要享受活著的快樂,把這樣的經歷視為自己認識生命,感悟死亡的開始。
二○○三年九月十日,也就是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當天,蕭敬從新聞中第一次知道「自殺」這名詞。在此之前,他真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人自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三個月後,因媒體報導的大學商學院二年級男生跳樓身亡的新聞,促使他開始收集國內外的自殺案例,同時學習醫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方面的知識,持續收集著案例,兩年後,蕭敬整理編寫了一部八萬字的《淺談生命教育———從青少年自殺說起》,書中有兩百六十二個案。
二○○四年五月十日,高二的他開設網上論壇、熱線電話、QQ聊天、籌備青少年自殺行為干預研討會,尤其是十集《茉莉花學生論壇》的VCD光碟,號召了數百名志願人員參與講述了青少年從自殺心理產生到行為付出的過程。
勇敢地活下去
蕭敬QQ上的網名叫「關愛生命」,隨著茉莉花論壇的名氣擴張,這裏似乎成了他開設的一家心理診所,在這裡,他聽到了很多不快樂的成長故事
—河北女孩「夢之靈」的高一學生:「我是個心理比較脆弱的女孩子,我的成長歷程中充滿著痛苦,我想在今年五月結束自己。」
她告訴蕭敬:「從小跟奶奶長大,奶奶很關心我,但到了小學畢業,我就開始跟著爸媽了……爸媽很少回家,鬧過好多次離婚,小時侯多次看到爸媽打架,」蕭敬深入地瞭解她想自殺的主因後,帶引她講到想去巴黎當設計師的理想時,她顯然對這個世界還是很留戀,後來經過不斷的心理暗示和激勵,她很動情的說:「至少你是我的希望,讓我找到一個我可以完全信賴的朋友!」
很長一段時間後,她留言說:「我長大後一定會是個名人的,不管是做什麼的,我有這個能力!」
堅守信念的價值
蕭敬說,現在找他諮詢的人越來越多,包括很多家長。「之所以選擇繼續從事這項關愛生命的活動,正是因為對於這個信念,已經堅持了這麼長時間,每走一步都很艱難,因此無法放棄。」
為了獲得社會的支援,二○○四年暑假,十七歲的蕭敬借參加北京一個文學夏令營頒獎活動的機會到了北京、武漢、長沙等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去爭取一些專家教授的支援。
蕭敬的行為也引起一些老師的爭議。「一位老師知道我今年又因做這件事情放棄高考時,大發雷霆,滿臉通紅地把我罵了一頓。」強調自己只是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但絕對反對同齡人逃學厭學的行為。
蕭敬還給溫家寶總理寫了兩個月三萬多字的信。「很多人說總理每天那麼忙,一定沒時間看我的信,但我還是寄了,因為我寄出的是一份期待,和一種由外而內的使命。」
二○○六年五月二日,數次難產的「茉莉花中學生論壇———我們都只有一次生命」在蕭敬和四百餘名志願者的堅守下召開了。聽到應邀而來的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打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發來的賀辭,看著同齡人臉上燃燒的對生活的激情,蕭敬說自己「很小家子氣」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