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雖與銀膠菊相似,但艾草葉子背面有白色絨毛,搓聞後有濃香味道。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艾草雖與銀膠菊相似,但艾草葉子背面有白色絨毛,搓聞後有濃香味道。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本報南投訊】端午節將屆,不少人為掛艾草應景,自行在野外翻找,但外型卻與「毒草」銀膠菊幼株相似,若誤認、誤觸銀膠菊,恐造成接觸性皮膚炎、花粉症、過敏性支氣管炎等症狀,林務局為此教民眾辨認,且籲協助清除。
銀膠菊原產於中南美洲,為入侵外來種植物,三十一年前在台灣屏東被發現,因具侵占性、快速擴散特性,逐年向北擴散,中部主要分布在雲林、彰化的濱海區域休耕地、荒廢地或道路沿線,也蔓延至南投呈小面積零星。
銀膠菊幼株外表酷似艾草,開花時又像滿天星,曾遭誤認採摘或當觀賞植物,因而引起過敏病症。南投林管處表示,接觸辨認應穿長袖衣物,一定要戴手套、口罩,艾草葉子背面有白色絨毛呈現灰白色,搓揉後嗅聞具濃香味;銀膠菊葉背則是淡綠色,且無特殊氣味。
銀膠菊在國際間視為「毒草」,南投林管處長李炎壽呼籲民眾發現其蹤跡後,以人力或機具連根拔除,放入塑膠袋密封再丟棄於垃圾車,送往垃圾焚化爐焚毀,協助保護國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