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花蓮地震之後,交通部觀光局針對國旅陸續推出五種補助方案。然旅遊業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批評政府不斷撒錢的手段,不只目光短淺,也無法凸顯台灣特色,應盡速盤點觀光政策,愈在地化,才能愈國際化。
筆者甫從大陸旅遊回來,發覺大陸旅遊業發展蓬勃迅速,且不僅著眼發展觀光,間接也達到「開發」與「脫貧」的雙重效益,是極務實又具宏觀遠見的策略。
以往去北京都是登八達嶺長城,此次去則是登金山嶺長城,是新開發的路線。由山腳下搭纜車上山後,遊戚繼光戍守修葺的長城,長城向內的一段,裝上燈飾,夜晚從山腳下遠眺,宛如一條長龍,壯觀美麗。
山腳下的古北水鎮,則是仿古造鎮,裡頭有亭閣、染房、酒肆、客棧、鏢局、拱橋、流水、小舟……,古色古香,古意盎然,吸引很多歐美遊客遊覽。
深入雲川一帶,發現沿途都是「協助脫貧」標語,大陸的政策是高速公路開到哪裡,遊客就載到哪裡。既帶動窮鄉僻壤的旅遊業,也提供年輕人從事導遊、駕駛或旅遊相關工作的機會,也藉此輔導收入低的農民轉型開餐館或民宿。既發展觀光,也幫助農民脫貧,更重要的,觀光發展的布局是全面性的,且是向下扎根。
反觀台灣空有好山好水,業者卻只能單打獨鬥、各搞各的,既缺乏整體規畫,更無策略可言。因為政府只會用「補助」解決問題,很難改善或提升觀光水平。
台灣有高聳玉山、浩瀚太平洋,山海景觀獨特,加上歷經西荷、明清、日本統治,人文多元,歷史豐富,如能好好規畫整合,觀光發展潛力無窮。對歐美人士來說,「福爾摩沙」仍是吸引人的地理名詞,關鍵是怎麼吸引他們前來。
不諱言,台灣目前的觀光,只限阿里山、日月潭、墾丁、太魯閣等幾個知名景點,其餘若不是零散,便是複製移植,無法凸顯台灣在地特色。政府應著眼在既有景觀基礎上,融入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文化元素,呈現台灣特有人文風情,而不是一味「靠補助救觀光」。
講更直白點,發展觀光應是想辦法賺外國遊客的錢,而不是自己人賺政府補助的錢,那是「不用心政府」的做法,難怪旅遊業者不領情。
蕭福松(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