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舜濔自創「壺篆」寫下《心經》。
圖/記者曹麗蕙
廖舜濔以一百四十二種毛筆字體詮釋《心經》。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不少人喜愛用書法抄經,書法家廖舜濔首創以甲骨文、篆、隸、行、草、楷等一百四十二種書體揮毫《心經》,日前於中正紀念堂展出,「《心經》是佛典中的精要,我希望透過百種書體的呈現,讓大家每欣賞一次不同書體,就讀一遍《心經》」,他期盼藉此淨化人心,也讓佛法更廣為流傳。
出身軍旅、現年六十八歲的廖舜濔,自幼喜愛書法,公忙之餘,不忘初衷,他笑說:「我從陸軍上尉時,就開始用毛筆取代鋼筆簽公文了。」直至卸卻公職,他潛心鑽研書理與臨池,並赴文化大學攻讀美術研究所碩士,成為書法教育學會會員,如今還被延攬為台灣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各體兼備的他,也經常於海內外舉辦個展。
練字養性
創作不開冷氣
對廖舜濔而言,靜心練字最能怡情養性、陶冶性情,他所有作品都在家中頂樓鐵皮屋揮毫完成,「書法是一筆定天下!」即使炙熱夏天,下筆時他從不吹風扇、冷氣,「我一握筆,什麼都忘了,只靜心專注於寫字,一滴汗都不流」,他笑道:「但一放下筆,沒幾分鐘就汗流挾背。」
廖舜濔「讀帖,不臨帖」,因此他的書風獨特,尤喜書寫佛經,舉凡《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均曾在筆下重現,並為國內外寺廟所典藏,日前他舉辦「廖舜濔心經百體書」創作展中,展示一百四十二種書體的《心經》,以及《三十二篆體金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作品。
書寫佛經因緣來自廖舜濔一片孝心,原來他父親辭世時,他希望虔誠抄寫一部《金剛經》,讓父親能早日往生極樂世界,「我想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之後寫下了多部佛教經典。」
書寫佛經
緣自一片孝心
為何想用一百四十二種書體展現《心經》?廖舜濔表示,他曾撰寫宋僧道肯的《三十二篆體金剛經》,「它是每經一章為一體,啟發我研究、書寫雜體篆(花篆)」,而雜體篆深具藝術性,會選擇《心經》創作,是因其雖僅有短短二百六十字,卻是佛門重要典籍,希望以更活潑、藝術的方式,展現它度化人心的意涵。
廖舜濔耗費十年鑽研各種字體,除了甲骨文、篆、隸外,他的作品最多的是雜體篆的呈現。
秦國統一六國前,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文字,他一舉把春秋戰國時期,坊間少見多樣的文字一一展現,如以小篆略參古文為結體的「龍書」,每一筆畫均以龍造型組成,有如祥龍飛翔之態,極為靈動;帝堯陶氏因軒轅靈龜負圖而作的「龜書」,筆畫以多隻的簡筆龜形組成,相當有趣。
此外,廖舜濔還分享,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書家興起創製雜體篆、雜體書的風潮,「我看古人這樣玩書法,我也想起而效尤,靈感來了就一直創作,才有了如今的一百四十二體」。廖舜濔自創許多字體,包含:以大部壺身為書體,另加壺嘴、壺把、壺蓋而成造型的「壺篆」;以秦篆為基礎參雜大篆,小篆線條將字以元寶為造型而創作的「元寶篆」,以及雙鈎卍字為外形的「卍字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