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動念要體罰時,你已經告訴自己,你沒辦法教導這個孩子了,必須尋求其他的協助。
「他是小朋友心目中的孩子王,也是校園中最會撿垃圾的人,小朋友看到他撿,也就跟著撿,當然也不丟了……小時候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老師說』,現在孩子最常講的是『校長說』……」
「他尊稱義工為『義務老師』。他常說:『我們不是最好,但我們努力追求更好,我們期許自己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上面兩段話,是學生家長以及義工寫給淡水國小校長張榮輝的感言和謝詞,字裡行間可見他待人的樸實與誠懇。
我問張校長:「那你呢?你自己生命中的貴人是誰?」原來,張榮輝的貴人就是他的阿嬤。
張榮輝成長於苗栗鄉下,阿公是位佃農,爸爸則挑擔四處為人理髮,家境窮困,連除夕夜都有人前來討債。眼見父母的辛苦,張榮輝從小就會幫忙家事,而且用功讀書,立志要賺錢改善家裡的生活。可是,乖巧如他還是免不了受到父母打罵。「我知道他們沒受過教育,也沒時間好好教小孩,可是我真的很討厭被打,覺得很丟臉,而且這麼努力了還被打,很不服氣!」
幸好,張榮輝有個非常疼愛他的阿嬤,他們的關係十分親密,直到結婚前,他都喜歡睡在阿嬤旁邊,和阿嬤撒嬌。在鄉下村莊,鄰居們經常做伙聊天,張榮輝記得,有一天他小學放學回家,阿嬤喜孜孜迎上來說,鄰居阿婆很誇他,說他有禮貌又用功……「這一幕對我影響很大」,他說:「是啟發我想求好、求更好的動力。」
被讚美的美好感受使得張榮輝發現,賞比罰的力量來得更大、更多。「好話不嫌多!」他期許自己也能善用好話,與孩子良性互動,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不過,當了三十年教育人,張榮輝一開始也沒有摒棄體罰。「我打過學生,原來以為,如果學生不受教,試過所有辦法還是無效時,為了孩子好,把體罰當作最後手段……」可是,一個事件改變了他的想法。
當時,張榮輝已經是校長。一天,一位導師帶著一位不愛上課又愛挑釁老師的學生到校長室,請他協助管教。張榮輝發現學生的爸爸常體罰孩子,而且學生只會挑釁這位導師,於是陸續試過一些方法,請學生承諾不搗蛋、請輔導室協助、請學生的爸爸來談話、導師課時學生可以到別班上課……可是,學生還是持續和導師衝突,張榮輝覺得十分灰心。
當學生第四次被帶到校長室時,張榮輝決定和他約定,再犯就要處罰他,希望能藉體罰嚇阻住他。結果,學生第五次被帶進校長室,張榮輝也用手打了他的屁股,孩子哭了,張榮輝也哭了。
「最後,還是孩子的爸爸改變管教方式,孩子才慢慢改變了。應該早點和那位爸爸多談一點……重來一次的話,一定不打了,再怎麼做,總還有可以努力的空間。」現在,他最常提醒老師:「當你動念要體罰時,你已經告訴自己,你沒辦法教導這個孩子了,必須尋求其他的協助。」
體罰,早已從張榮輝的教學手冊中一筆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