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美的再現──典藏台灣人文印象 1961~1980 古早童年 (1) 文╱翁庭華 |2019.04.14 語音朗讀 31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作者 翁庭華 圖/翁庭華 農忙──1963五堵 圖/翁庭華 各有任務──1963基隆 圖/翁庭華 快樂無比──1962金山 圖/翁庭華 比快──1963汐止 圖/翁庭華 遊戲規則──1962關渡 圖/翁庭華 和樂融融──1963七堵 圖/翁庭華 逗趣──1965基隆 圖/翁庭華 文/翁庭華 童年是人生旅途中最純真、最多釆的時光。1960年代的台灣,生活普遍艱困,民眾的觀念保守純樸,家庭孩子眾多,3、5個不算多,8、9、10個不在少數,父母為了溫飽家中眾多孩子,無形中擔子便落到兄姊身上,大孩子背負小孩是常見現象,還得學會幫忙家事,分擔父母的工作壓力,煮飯、燒菜樣樣都來。或許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每個家庭中的人力資源就是家中的「壯丁」,這就是為何農村家庭人口眾多的原因吧! 在創作「黑白童年」系列那段日子裡,只憑一部老舊雙眼相機,專注於社會意識和生活感受,由於受限於環境背景,絲亳無有更新新相機的奢望,按步就班不操之過急,心平氣和,培養著對主題的觀察、選擇、感動,期使創造個人風格的影像語意。一幅幅黑白照片,紀錄了台灣早期自然純樸的生活景像,彷彿回到50、60年代,基隆、金山、關渡、汐止、五堵、七堵一般的生活周遭景物、田野、農家,在在呈現出濃厚的人文情懷。透過攝影自然真實的記錄,將台灣早年已逐漸被淡忘的人文精神重現於近乎一甲子後的眼前。 【作者簡介】 翁庭華 台灣基隆人,是台灣重要的紀實攝影家,1990年畢業於日本中居色彩研究所。曾任多所大專院校攝影社指導老師與顧問,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副會長、日本國展寫真部免審作家。 自1960年投入攝影創作近一甲子,從紀實(1960~1970)、寫實(1961~1980)、意象、抽象(1989~2017)等審美發展為基準,用相機記錄珍藏台灣近五十年不同階段的人文情懷。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詩】 寫在秋分之前2025.10.1402【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上)2025.10.1403歡慶國慶 金門大橋公益路跑2025.10.1404【分享時刻】 藍藍的寧靜海2025.10.1405佛光山響應友善如廁文化 高市府表揚 2025.10.1406南天寺30周年慶 菩提眷屬沐佛恩2025.10.1407全球暖化失控 威脅珊瑚礁生態2025.10.1408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自序 緣起人間 願行一世 2 - 12025.10.1409南非巴士車禍 至少42死2025.10.1410友善親子 高鐵寧靜車廂研擬彈性化2025.10.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美學】生物形態論的藝術心象【影像筆記】荷塘變奏曲【時光映象】荷韻【光影哲思】一日一龜一學校 作者其他文章【寫實美的再現──典藏台灣人文印象 1961~1980】古早童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