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化速度的快慢,很可能與腦部特定部位萎縮有關。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北榮總、國立陽明大學與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以科學證據找出不同「初老」表徵,積極介入預防。研究團隊也揭開為何有人老得快,有人老得慢的祕密,很可能與腦部特定部位萎縮有關,加速老化過程。但想防老,多出門活動或運動仍是重要關鍵。
國衛院、北榮、陽大與日本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學研合作,屬國家級正式學研合作協議。二○一五年進行第一次五年期合作,因為成績亮眼,台日昨天於名古屋再簽下第二次五年期合作協議,共同為超高齡社會盡心力。
團隊建立 亞洲診斷標準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台日合作,以兩國的大數據資料進行不少研究發表,例如衰弱症和肌少症和有國際標準,但沒有考量到亞洲人口的特殊性,為此,研究團隊重新建立亞洲診斷標準,包括握力及步態等,與歐美接軌。
人老不只是身體變衰弱,大腦認知也會退化。研究團隊人員發現,台灣及日本社區老年人中,約有一成五身體和大腦退化,追蹤三到五年,發生衰弱症和失智症機率較高。陳亮恭說,如果有好的介入,很可能一次就完成失智及失能的預防工作。
台日研究也觀察到,「老」有不同樣貌,有人初老表徵是變得不愛出門,有人是雙腳無力和走路變慢,有人是心情經常低落;另外,為何有人老得快?有人老得慢?陳亮恭說,很可能與腦部特定部位萎縮有關,不過,相關研究尚未發表。此外,老化速度至於是否和年輕時期活動量及疾病家族史有關?陳亮恭表示,目前並未發現明顯相關性,難連結因果關係。
民眾若想防老,陳亮恭仍鼓勵「多活動」,因活動量太低的人力氣多半會衰退,追蹤後期狀況也不好,有必要多出門活動或培養運動習慣。出門活動能讓生活維持基本活動量,且維持社交生活,對容易情緒憂鬱的長輩也有一定幫助。
陳亮恭表示,台日延續學研合作的目標之一,就是利用科學證據去找出「初老」的不同表徵,以及其影響因素及可能的預防介入方式。若能讓預防介入及早落實於社區,就能順利帶每位長者走向健康,「這類似精準醫學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交大明年起也加入台日團隊,以資通訊科技研究專長共同為高齡社會努力,加上日本的機器人研發實力,可在高齡智慧科技發展上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