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帶觀眾看長年靠儀器為生的痛苦,及家屬面對生死的抉擇。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探討無效醫療的紀錄片《一念》將在十二日上映,導演陳志漢與發起拍攝的醫師吳育政表示,這部紀錄片見證肢體癱瘓多年的病患重新燃起希望,自己也收穫良多。
透過脊髓損傷的病患,與重症病患家屬的二個故事,《一念》帶觀眾看見長年靠儀器為生的痛苦,以及家屬面對生死之間抉擇的困難,也拍下醫師吳育政為推動停止無效醫療的奔走。
費時近二年拍攝,導演陳志漢說,「吳醫師本來以為只要拍幾個月就好。」吳育政則說,「醫生救病人都是分秒必爭,決策速度快,我原以為花二個月來拍攝就已經太長了。拍完才知道,原來好的紀錄片需要時間」。
《一念》拍攝對象之一、脊髓損傷患者進育,十七歲時因車禍造成頭部以下癱瘓,幾乎喪失呼吸能力,只能透過醫院的呼吸器維持生命,在醫院度過了七年,當時拍攝時只有二十四歲,長期臥床讓他感到了無生趣。
吳育政說,進育是呼吸照護中心內,唯一能意識清醒地透過言語表達的病患。
進育在吳育政鼓勵下接受影片拍攝,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當吳育政的醫療工作告一段落,都會到病房陪進育聊天。他說,病房裡通常很安靜,只有呼吸器的聲音,在寂靜的午後,與進育聊天,「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領悟與收穫,很享受這個過程」。
過程中,吳育政慢慢覺得醫療技術若有突破,進育是有機會好起來的,因而開始積極為進育安排活動,帶他逐步重新接觸外界,打開心房。
進育對人生改觀,開始尋找能治好他的專家,等待醫療技術突破的那一天。
吳育政說:「這部紀錄片中,最勇敢的就是進育。現在我相信,他未來一定可以走出醫院。」
導演陳志漢也說,進育的轉變,也讓拍攝團隊備受鼓舞,「那個時間點,就是進育對人生的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