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濟復甦還在半途中,日本仍是金融強權。圖為雨中的東京街頭,上班族匆匆而行。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皇明仁即將在四月三十日退位,官房長官菅義偉定今天上午提前宣布新年號。新年號的啟用代表了舊時代的結束,回顧過去這三十年的「平成」時代,日本經濟究竟起了什麼變化呢?
《產經新聞》報導,若從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的觀點來看一九八九年開始的平成時代,雖然起初因為泡沫經濟而景氣活絡,但接著便進入被稱為「失去的二十年」的長期低迷。首相安倍晉三第二屆任期就任時揭露的「安倍經濟學」中提到的成長率目標「名目成長百分之三、實質百分之二」,至今也看不到達成跡象。日本的經濟復甦之路還在半途中。
日本的泡沫經濟景氣一直從一九八六年底維持到一九九二年(平成三年)初,因此平成元年和二年的實質GDP成長率都還分別達到百分之四和百分之五點六,但自從泡沫瓦解後,日本的經濟成長率便從未回到此番水準。
從經濟表現來看,這三十年來日本談不上國運昌隆,先後經歷金融危機,通縮驚恐及政府負債暴增;尤其是中國大陸崛起,使日本不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地緣政治上也不再是亞洲的主導力量。
但日本擁有一流的基礎建設,高鐵、汽車與機器人產業仍居全球領導地位,且是「長壽國」之一。日本也是金融強權,全球最大債權國,海外資產總額接近三兆美元,大型銀行也是亞洲最大的債主。
不吹民粹之風 堪稱穩定之島
跟其他已開發國家民粹意識高漲相比,日本算是「穩定之島」。然而日本卻比美、中、歐各國更早面臨人口快速老化、需求停滯及政府負債沈重等嚴峻挑戰,因此這些方面的「日本經驗」應該值得他國借鑒。
近年來日本貧富差距雖也擴大,但不像美國那樣誇張。日本中產家庭年均所得約四萬六千美元,擁有全民健保,良好的小學,高水準的公立大學,且失業率已降到百分之二點五;儘管許多年輕勞工的薪資偏低,但他們也無須負擔沈重的學貸。
但人口老化且減少,促使日本成為人力及機器人整合程度最高的經濟體。國內企業也大量使用機器來處理日常性業務,既協助高齡勞工留在職場,也因應老人照顧市場的龐大需求。機場、百貨公司及旅館隨處可見機器人站崗。
日本也改革簽證政策。過去五年赴日打工的中、越、菲藉勞工激增,外勞總人數倍增到一百五十萬人。今年四月起日本將首度發出非技術性外勞簽證,目標是在二○二四年之前吸引三十四點五萬以上的外勞。政府希望藉由自動化及新移民政策,使日本的生產力成長率不再落後美、德。
日本政府的總負債雖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二百三十六,但由於大部分公債都由日本民眾及金融機構持有,且利率超低,因此政府負擔並不算重;加上日本企業也坐擁巨額現金,因此日本的負債風險比中國大陸小得多。
據共同社民調,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民眾給予平成時代正面評價,其中在受訪人數最多的三十歲以下民眾中,有百分之二十九民眾認為平成是好時代,這或許與他們未經歷過經濟停滯前的景氣好時代有關。相對地,六十歲以上民眾只有百分之十給予平成時代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