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遊戲場 經費成挑戰 「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規定,各地兒童遊樂設施每三年檢驗一次,明年一月改善期在即,各縣市幾乎無法達標。許多學校因無法改善現有遊戲設施,需拆除不少遊具,且擔心沒有經費新購圖/資料照片
【本報嘉義訊】幼兒園和國小許多遊戲設施因檢驗不合格面臨拆除,專研兒童遊戲的嘉義大學幼教系教授楊淑朱直斥「亂搞」,她表示目前的檢驗完全比照美國,沒有因地制宜,應該重新檢討,做研究,修訂兒童遊樂器材的檢定標準。
教育部規定各國小不合格的遊樂設施需改善,否則要拆除,嘉義縣許多學校收到公文,要在今年六月前處理完成,但作業來不及, 許多學校都因無法改善,面臨要拆掉現有遊樂器具。縣府教育處體健科表示,目前嘉義縣僅有七所學校申請改善,教育部和衛福部正研擬延後時程。
專研兒童遊戲、環境規劃、 幼教課程的嘉義大學幼教系教授楊淑朱表示,目前國內提出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其標準都是沿用美國的標準訂定,很多不符台灣的幼兒園和國小現況,中部有兩所國小的遊樂設施,校方為避免不必要麻煩,乾脆直接封場。
她提到,例如每項遊具四周都要有一百八十三公分以上安全距離,也就是在該遊具周邊一百八十三公分以內,都不可有任何設施或器物,但以國內絕大多數的幼兒園的空間, 恐怕現有的遊具要拆掉大半以上。
靖娟基金會也說,相關單位應建立針對國人幼童專屬的人因工程人體計測數據,不僅可用於建築公共場所等相關法規,也適用兒童遊戲設施與產品等相關規範。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台灣該有一套國人幼童的人體計測數據,唯有建立人因工程數據,才能訂定符合國人幼童適用的各項標準。經濟部標檢局採行的兒童遊戲場國家標準為例,台灣遊具的攀爬網縫隙規範,採美國標準,不得超過四十三公分,這個數據是參考美國幼童肩寬四十七公分訂定,我國幼童肩寬平均僅三十八公分。
她說,國人幼童人因工程數據的建立,對幼童使用產品、遊戲場、甚至公共場所建築規範,都有相當高參考意義,但政府不重視,訂定規範多便宜行事,直接參考國外標準,導致台灣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幼童人因工程數據。
「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於一○六年修法後,規定各地兒童遊樂設施每三年檢驗一次,明年一月改善期在即,各縣市幾乎無法達標。衛福部表示,二周前開會商討時已有共識,展延改善期限,讓地方政府有時間籌措經費繼續執行,但延期多久還未定奪。
但是許多學校因無法改善現有遊戲設施,需拆除不少遊具,且擔心沒有經費新購,雖然可申請補助,然而是否會獲補助還很難說。有一所鄉村學校已拆了鞦韆等遊具,並申請新購其他符合規定的,但目前還沒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