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植樹節,各界各地都有植樹或贈苗活動,以促進綠化及宣揚保護生態環境。
不過,植樹要適地適樹才能發揮保護環境功能,如果只是跟風栽種或生長條件不對,反而會造成生態失衡與營養失調。譬如近幾年掀起追櫻潮,不管校園公園,不論地勢氣候,各地紛紛改種櫻花樹,結果樹長得不好也開不了花,落得移除另栽下場,不但浪費公帑也不利環境維護。
像國人偏愛經常供不應求的桂花,性喜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質;能改善空氣懸浮微粒的福木,適合長日照又較乾燥的地方。唯有在對的地方種下對的樹種,方能發揮環境綠美化功效。
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今年的作法就很務實,事先上網公告捐發票換苗種的活動訊息外,還提供民眾宜栽地點基本常識,讓每棵苗木都能得到最恰當的照顧,種樹也要護樹,這才是植樹節應該闡揚的精神。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寓教於樂,透過繪畫寫生比賽,引導學童觀察植栽愛護環境,從小扎根減碳觀念及綠能教育,為永續家園謀求美好未來。
再者,鼓勵民眾種植原生種植物和考量植栽多樣性,也是件很重要的事。不但可以促進樹種健康茁壯,避免傳染病肆虐危害,還能豐富環境多層次生態。所以,種樹的確是門學問,不可盲從不可偏食,才能真正呵護台灣生態綠網。
郎英(台中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