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生活】蜂炮之後的鹽水

文/蕭玉華 |2019.02.27
1514觀看次
字級
月津港花燈 圖/蕭玉華
清朝時鼎盛的月津港碼頭 圖/蕭玉華
高空煙火 圖/蕭玉華

文/蕭玉華

太多人寫了鹽水的蜂炮,那,換個在地人來說說蜂炮之後的鹽水吧!

一大早,鹽水的街道上除了尋常百姓的來回穿梭,更多的是清潔隊工作人員的低頭勤掃;他們揮動著掃帚俐落將元宵節的蜂炮灰燼一一納進畚箕,讓塵歸塵、土歸土,讓昨晚元宵節的狂歡,封存在鹽水的歷史記憶裡。

遠自光緒十一年七、八月時,鹽水因瘟疫頻傳,居民苦不堪言,官府束手無策,於是地方仕紳決議請出關聖帝君,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以燃炮的煙硝繞境三日,在連日燃炮的高溫下,瘟疫病毒於焉清除,鹽水小鎮恢復了平靜的生活,因而留下了燃放蜂炮的民俗活動,至今一百八十多年享譽全世界。

每一年的鹽水元宵夜,國內外媒體爭相實況轉播,天上有千光百色的煙火燦燦,地上有月津港面的花燈爍爍,把一座含羞半遮臉的小鎮閃耀成通宵達旦的不夜城。

狂歡過後,昨晚的隆隆蜂炮聲已被破曉的雞鳴聲取代,地面上處處可見殘落的煙火炮屑,遊客遺落的手套、帽子、口罩、免洗碗杯等等,在昨天,它們是多麼重要的被擁帶在身上,彷彿是戰士們奔馳在蜂炮的沙場上,保護生命最重要的盔甲;而今天,怕是帶在身上都嫌累贅了,一夜之隔,繁華變成了平靜,彌足珍貴的也變成了可有可無了。

從小鎮中心往月津港走去,搭配元宵蜂炮的港燈節,今年以「隨光。呼吸」為主題,意指「光」和「呼吸」一樣,無法觸摸但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此次活動結合了巴西、法國與國內好手,將科技與新媒體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每一件作品都呈現不同的內蘊與視覺,漂浮在河面上,隨風搖曳隨波漫動,白天與晚間各各呈現不同的風貌,讓月津港燈節成了元宵日另一件河岸藝術的大盛事。許多人一定都很感謝這些河燈的不離不棄,沒有隨著蜂炮們一夜的激情墜落消失,依舊與人兒相守在潺潺款款的月津港面上。

沿著月津港走到興隆橋之南,映入眼簾的正是:榮獲二○○九年「國家卓越建設金質獎」的橋南老街。那「小橋 、流水、人家」的復古風情依然我見猶憐,讓來往的遊客讀了千遍也不厭倦;河的盡頭是「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時期的雷府千歲廟,當年經濟巔峰時,商賈經貿都得由廟前的大埕出入港口,這裡正是清朝時鹽水盛極一時的故事起點,擺渡著數百年來小鎮的興衰詠嘆;更有那沉默卻驕傲矗立的「八角樓」、純熟嚴謹的「李家古厝」、罕見地畫上二十四節氣的「北帝殿」、就連那政治名人黃朝琴先生留在家鄉的手稿所拓印成的「古看西街」銅碑,也在夕陽下瑩瑩閃耀著不滅的光彩。

人潮與煙花準時退場,在元宵節之後……

而風華,是顛簸在風塵中的閃閃光華,那遠古時揮汗搖櫓的船家、那肩擔竹木布疋的挑夫、那文繡絲織的商賈、那秀髮盤結的女子……所有的角色都堅持守住曾經的詠讚,在這小鎮裡。

小鎮的生命力是如此安靜卻又如此強韌,在日升月落裡安樂勤樸的生活著,而小鎮的等待更是擅長的,在四季翻轉後,當千響不絕的蜂炮再次燃起時,鹽水的風華就要再一次粉墨登場,再一次湧起眾人仰天的驚讚。

在這美麗的月津港上,沛然,可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