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十八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將整合多座城市與推動經濟整合。圖/新華社
去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將對粵港灣大灣區計畫帶來助益。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前天中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以最高規格文件形式出台,這個經過十年準備、研究、協調的規畫,有大陸專欄「正解局」微信公眾號分析,大灣區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團隊,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誰更能抓住機遇,解決台灣問題。
華爾街見聞引述這篇文章指出,在國家層面:大灣區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隊。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一開始,就著眼全球競爭,是代表中國的國家隊。
早先媒體報導,粵港澳大灣區一旦建成,將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
在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是其他三大灣區總和的四點五倍,經濟增速是兩倍以上,經濟總量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大灣區,只是時間問題。
在區域層面:四城誰能抓住最重要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廣東九市(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但其實,就是圍繞四個中心城市: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大灣區地區二○一七年GDP生產總值突破十兆元人民幣(約一點四八兆美元),GDP總量規模與南韓持平,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排行第十一位。
香港已跑慢深圳
但文章指,「香港要走得順,必須更充分融入中國整體發展」。一九八○年,香港經濟總量是大陸的百分之十,是廣東全省的近一點三倍。但時至今日,僅深圳生產總值就突破二點四兆人民幣,約合二點八一兆港幣。目前,香港還沒公布GDP數據,但香港財政司已經說,四季度GDP增速或腰斬,出口接近零增長。全年GDP增長約百分之三,這樣一算香港GDP也許為二點七四兆港幣。這顯示香港比深圳跑慢了。
文章稱,大灣區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解決對岸問題。上面談了大灣區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區域競爭的影響。但還有十分重要一點被忽略了。那就是,大灣區對於融合香港,解決對岸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規畫中也說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大灣區最大的期待,其實是制度上的突破。目前,廣東、香港、澳門,分屬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從經濟到社會,再到司法、制度上有很多不同。
港特首籲掌握機遇
在大灣區的框架下,實現粵港澳在制度層面深度整合、融合,也能夠促進大陸制度完善發展。
而同時,通過優質生活圈建設,比如,港澳居民可以更方便在廣東就業、買房、就醫、上學,有利於港澳地區民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大陸,增進認同。而港澳深度整合,會給對岸產生示範帶動效應。
另外,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天呼籲社會各界掌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並針對泛民主派憂慮香港「被規畫」一事回應稱,綱要吸納不少香港特區政府的意見。
林鄭月娥昨天向媒體表示,北京中央前日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這是層次很高、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的規畫文件,香港要把握機遇和具體落實,願與各界共同掌握。
她又強調,綱要的指導原則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大灣區涉及三個關稅區,粵港澳三地政府既要尋求措施保持「一國兩制」,又要發揮優勢。
而響應粵港澳大灣區規畫,香港運輸部門先行出擊,與中國民航局簽訂備忘錄,擴大多式聯運安排,旅客將可用一張機票接駁高鐵。
不過北京當局公布粵港澳大灣區規畫綱要,昨天未能提振香港股市,恆生指數收盤下跌一一八點或百分之零點四二,報二八二二八點。港股全日成交金額為港九百六十八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