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對我來說,看似遙遠,卻仍保有曾經想要擁有的夢。圖/取自網路
文/陳盡
童年對我來說,看似遙遠,卻仍保有曾經想要擁有的夢。
人在童年時光,總是特別想要快點長大,那長大了要做什麼呢?是為了可以實現夢想。但真的長大了,卻又想重新回到天真的無知歲月,是逃避的心態或是不願面對?如此矛盾,念頭瞬間交錯變化為當下的一種生命流轉,也許在我內心深處有一個未完成的夢,不自覺地寄託在孩子身上,是一種期待而非累贅。
寒假期間,各類團體爭相舉辦五花八門的冬令營,今年特別為孩子選擇一處從未接觸過的營隊,也是為了讓孩子嘗試不同領域的生命體驗──兒童禪修營。給孩子參加這個不一樣的學習成長營,其實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打破童年難捨的夢想,以及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出乎意料之外,孩子樹立了健全的人格,並在生命教育中提升品德,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更讓已為人母的我,彷彿迷夢初醒般喜悅。
從營隊開始第一天早上,開開心心送孩子去參加禪修課程,下班的時候再順道把孩子接回家,配合著自己上下班的時間,並未特別感受與平常有什麼不同或負擔。然而在第二天接孩子回家時,恰巧與道場法師同搭電梯,孩子竟變得比平時有禮貌,主動問候:「法師吉祥!」法師也微笑回應:「小朋友,吉祥!今天早上有學習串念珠嗎?」孩子喜悅地說:「有啊!我是一顆一拜的串起來,已經把漂亮的念珠送給媽媽了,您看!媽媽好高興哦!」
聽著這段對話,身為母親的我,心裡頭真是洋洋得意。法師又問孩子:「你還要跟媽媽說什麼?」孩子回答:「可以念念珠哦。」法師又問:「你串念珠時感覺如何呀?」孩子靦腆地小聲說道:「需要耐心和眼力。」法師疑惑不解地問:「什麼力?」孩子緩緩說著:「眼─力─」法師耐心地問:「除此之外,你還學到了什麼?許願了嗎?」「嗯~」
這時電梯門開了,我們走出去,準備要說再見了,孩子邊穿外套邊回答法師的問題:「孝順父母,還要有感恩的心。」我提醒孩子:「要注意禮貌,不要邊穿衣服邊說話。」法師微微一笑:「乖!要聽話,要感謝媽媽哦!」孩子順從地說著:「媽媽!謝謝您。」
心裡除了感動,我不禁思維:自古以來,認為養兒育女是天職,家裡多子多孫就真的是財富嗎?經典裡說,父母恩憐子女無停歇息,百歲父母懷憂八十兒,命到盡頭終未絕,子女終究是父母難捨的牽絆,人的財富到底從何而來?佛法說財富從福田中生,而第一大福田,就是報恩福田。父母是我們的大福田,是我們生命的根源,如果把生命的根源阻斷了,不但不會有錢財,更沒有福德,甚至連做人都難以立足。
感恩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忘卻根本怎會有福報呢?樹根扎得愈深,枝葉才會長得茂盛,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孝順才會有福報。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學習中建立正確的觀念,懂得感恩,未來做什麼事就不需太操心,整個社會國家就更有希望了。
佛教對生命的理解與實踐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與方法,能使人心無論何時何地都有所依止,不致徬徨迷失,從而建立一種克勤進取、惜福感恩的人生觀,不但自己受益,更形成社會安定、正向發展的力量。孩子到道場參加三天的禪修營竟有這樣的改變,我心裡頭甜滋滋的。孩子!從你口中說出了「感恩」,讓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